||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英3位科学家
诸平
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24)颁给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 USA)的大卫·贝克(David Baker, 1954-),以表彰他的计算蛋白质设计,另一半颁给英国伦敦谷歌深度思维(Google DeepMind, London, UK)的戴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和约翰·江珀(John M. Jumper),以表彰他们对蛋白质结构的预测。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是关于蛋白质的,蛋白质是生命中最巧妙的化学工具。大卫·贝克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壮举——制造出了全新种类的蛋白质。戴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江珀开发了一种人工智能模型来解决一个存在了50年的问题:预测蛋白质复杂结构。这些发现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生命的多样性证明了蛋白质作为化学工具的惊人能力。它们控制和驱动所有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共同构成了生命的基础。蛋白质还可以作为激素、信号物质、抗体和不同组织的组成部分。诺贝尔化学委员会主席(Chair of the Nobel Committee for Chemistry)海纳·林克(Heiner Linke)说:“今年被认可的一项发现涉及惊人蛋白质的构造。另一个是实现一个50年来的梦想:通过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质结构。这两项发现开辟了广阔的可能性。”
蛋白质通常由20种不同的氨基酸组成,它们可以被描述为生命的基石。2003年,大卫·贝克(David Baker)成功地利用这些蛋白质块设计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蛋白质的新蛋白质。从那以后,他的研究小组创造了一种又一种富有想象力的蛋白质,包括可用于药物、疫苗、纳米材料和微型传感器的蛋白质。
第二个发现涉及蛋白质结构的预测。在蛋白质中,氨基酸以长链连接在一起,折叠成三维结构,这对蛋白质的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一直试图通过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质结构,但这是出了名的困难。然而,4年前,一项惊人的突破出现了。
2020年,戴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江珀提出了一个名为AlphaFold2的人工智能模型。在它的帮助下,他们已经能够预测研究人员已经确定的几乎所有2亿种蛋白质的结构。自从他们取得突破以来,AlphaFold2已经被来自190个国家的200多万人使用。在无数的科学应用中,研究人员现在可以更好地了解抗生素耐药性,并创建可以分解塑料的酶的图像。没有蛋白质,生命就无法存在。我们现在可以预测蛋白质结构并设计我们自己的蛋白质,这给人类带来了最大的好处。
Illustration: ©Johan Jarnestad/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3位获奖者简介
大卫·贝克(David Baker, 1962-),1962年生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Seattle, WA, USA)。1989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A, USA)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 USA)教授。更多信息请浏览David Baker,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戴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 1976-),1976年生于英国伦敦(London, UK)。2009年获得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K)博士学位。现任英国伦敦谷歌深度思维首席执行官(CEO of Google DeepMind, London, UK)。
约翰·江珀(John M. Jumper, 1985-),1985年生于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Little Rock, AR, USA)。2017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 IL, USA)博士学位。现任英国伦敦谷歌深度思维高级研究科学家(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at Google DeepMind, London, UK)。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为1100万瑞典克朗(11 million Swedish kronor),其中一半归大卫·贝克所有,另一半归戴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江珀共同所有。
欲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注意浏览 https://www.nobelprize.org/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24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