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pd55 追求科学,勇于探索,苦海无涯,愿作小舟。

博文

2024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2位美国科学家

已有 1450 次阅读 2024-10-7 18:22 |个人分类:新观察|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2024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2位美国科学家

诸平

图片.png

图片.png

今天,在卡罗林斯卡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t)举行的诺贝尔大会决定将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24)共同授予维克多·安布罗斯(Victor Ambros)和加里·鲁夫昆(Gary Ruvkun)以表彰他们发现微核糖核酸(micro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维克多·安布罗斯于1953年出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汉诺威(Hanover, New Hampshire, USA)。197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获得博士学位,1979 - 1985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他于1985年成为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的首席研究员(Principal Investigator at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 USA)。从1992年到2007年,他是达特茅斯医学院(Dartmouth Medical School)的教授,他现在是马萨诸塞州伍斯特的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自然科学的Silverman教授(Silverman Professor of Natural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School, Worcester, MA, USA)。

加里·鲁夫昆, 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伯克利(Berkeley, California, USA)1982年获得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博士学位。1982年至1985年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做博士后。他于1985年成为美国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和哈佛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首席研究员,现在是遗传学教授。

今年的诺贝尔奖授予了两位科学家,他们发现了调控基因活性的基本原理。储存在我们染色体中的信息可以被比作我们体内所有细胞的说明书。每个细胞都包含相同的染色体,所以每个细胞都包含完全相同的一组基因和完全相同的一组指令。然而,不同的细胞类型,如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有非常不同的特征。这些差异是如何产生的?答案在于基因调控,它允许每个细胞只选择相关的指令。这确保了在每种细胞类型中只有正确的一组基因是活跃的。

维克多·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昆对不同类型的细胞是如何发育的很感兴趣。他们发现了微核糖核酸(microRNA),这是一类新的微小RNA分子,在基因调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突破性的发现揭示了一种全新的基因调控原理,这种原理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细胞生物至关重要。现在已经知道,人类基因组编码超过1000microRNA。他们令人惊讶的发现揭示了基因调控的一个全新层面。事实证明,microRNA对生物体的发育和功能至关重要。

更多信息敬请注意浏览相关报道

https://www.nobelprizemedicine.org/wp-content/uploads/2024/10/PM_eng_2024.pdf

https://www.nobelprizemedicine.org/wp-content/uploads/2024/10/FINAL_ADV_2024.pdf

许培扬老师的博文也值得一读

2024年 医学诺奖得主Victor Ambros 论文分析报告

2024年 医学诺奖得主Gary Ruvkun论文分析报告

microRNA转录后基因调控文献信息分析报告 2024年医学诺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2210-1454170.html

上一篇:药丸式锻炼: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分子,可以模拟运动和禁食的好处
下一篇:革命性的光芒:科学家揭示了抑郁症的隐藏化学
收藏 IP: 111.20.218.*| 热度|

5 许培扬 王涛 曾杰 郑永军 史晓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