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微信与博客

已有 4552 次阅读 2016-4-25 10:19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博客, 科学网, 微信

吕乃基

有几天没写科学网博客了。如所知,忙,只是借口,关键还是博客在自己心目中轻重缓急的地位。必须承认,微信,各种微信群占据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在博主的心目中,微信是怎样占了上风的呢?

其一,博客有编辑mm,微信没有。从整体上说,科学网的编辑mm加精的尺度相对客观公允,但毕竟与自我的期待有距离。自己不看好的博文被带上小红花,犹如天上掉馅饼,自然是好,谁也不会找编辑mm理论一番,说此篇不该由此待遇;而一旦某篇自视甚高却被冷落,自然灰头土脸,怨天尤人。人性如此。

微信则无编辑,朋友圈一发,登高一呼,愿者上钩,或众或寡,自负其责,甘苦自知。既然如此,为何要多一个编辑的环节呢?

其二,科学网博客有红线,触碰红线肯定不行,平心而论,科学网还是比较宽容。但科学网还有主旨,偏离主旨也往往被边缘化。

相对而言,微信大凡加好友或邀请入群,价值观大差不差,只要不是太出格,就不会有问题。至于主旨、兴趣,那么多群,总有一款适用你。在更大空间的更大自由,何苦而不为呢?

其三,写好一篇博文,知道谁会来看吗?尽管有好友,真的会篇篇不拉看?隔三差五已是难得。大多走过路过飘过,甚至还会留下一堆屎。微信,可以说,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一开始就有针对性,因而可以期待对方的反应。话不投机,还可以屏蔽、拉黑,退出。

其四,科学网,虽不乏好文妙文,譬如孟津,但总体而言,由于诸多限制而有画地为牢之感,于是科研经历、感受、带研究生、拿课题、发论文,以及彼此间的计较、知识产权等等,这些内容天天说、月月说、年年说,实在感到了无新意。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每年清明节、端午节等,总有人出来说一番典故由来。要是在学校里也就罢了,面对川流不息的学生,陈词滥调常说常新,可是科学网的网友相对固定,久而久之,不免令人生厌,不看也罢。

微信,时时刻刻处于沸腾之中,你方唱罢我登台,内容更是千奇百怪,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完全可以各取所需,以及时刻在更新(确实新!),容不得打盹和怠慢,确有与时俱进之感。

 

这样一来,本来就有限的时间不仅被占用,而且进一步碎片化,没时间,以及没整段时间写博文了。

然而,时间的支离破碎,实际上也是生命的细碎化。微信传来传去,看似风光,可哪里是我?微信时时更新,哪里是我留下的足迹?

科学网虽不是百分百适合于我,但毕竟有我8年的时光和900余篇博文,以及更多的好友和点击。博客还会继续,而且有了微信之细碎和变异,更需要博客之深入和坚守。

 

虽然话这么说,面对微信潮,科学网博客是否也应有相应的对策?



博客感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972601.html

上一篇:人类终将突破自身的“界”
下一篇:选择题:为何未见大陆人电信诈骗台湾人?
收藏 IP: 114.222.81.*| 热度|

15 刘洋 吕喆 陈楷翰 李颖业 杨正瓴 刘钢 郑学军 施郁 侯成亚 苏德辰 biofans wgq3867 zhouwangpu nipy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