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近日看到http://news.ifeng.com/a/20151025/45988755_0.shtml“荷兰科学家证实量子纠缠:物质远隔万里却相互作用”一文,由其中的两段话引发种种联想。
即使相隔整个宇宙,两个已经纠缠的粒子可以立刻互动。
博主并不明了量子力学和基本粒子物理,但想起了现实生活中,亲朋好友之间的电话、邮件、短信、QQ和微信。亲朋好友可以算是“已经纠缠的粒子”,凭借IT和互联网的发展,在地球再加上外太空的范围内几乎在瞬间可以互动。暂时还没有和宇宙尺度中的阿凡达或三体互动的必要与可能。
不过,人类社会的“纠缠”与量子纠缠似乎有以下区别。其一,“纠缠”有深度和广度之分,在广度上,“纠缠”者不止两个,可以有更多纠缠者参与,那就是形形色色的“群”;量子纠缠则限于两个粒子,无广度可言。在深度上,显然人类社会的纠缠深浅不一,量子纠缠不知有无深浅之分?其二,在人类社会,纠缠者可以“脱”纠缠,刷黑、删除,而毫不相干者也可以介入而发生纠缠,或者主动“摇一摇”,或者被骚扰。量子纠缠呢?反过来,可以用量子密钥对人类社会中的纠缠加密。其三,人类社会中,纠缠者的互动强烈依赖于技术提供的手段。纠缠粒子间的互动真的是超距作用?
人类社会的“纠缠”和物理学上的量子纠缠可以有彼此间的关照和启发,或许,这种“启发”本身其实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纠缠”。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生在世,就是处于不断的纠缠与脱纠缠之中。
由亚原子粒子纤维构成的奇怪世界的确存在,其中的物质在没有被观察之前,不具有任何形式。反过来,个人在从事这样的观察和实践的前后,还是否是同一个人?
想起17世纪贝克莱主教的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
长期以来,此言作为唯心主义的集中体现被一再批判。而今,在复杂性科学的进展和后现代汹涌而来的种种“建构论”浪潮中,传统的唯物主义有必要做出调整。或许,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辩证统一”方是正道。
“纠缠”的不仅在对象之间,而且在对象与观察者,也就是主客体之间。
再次声明:博主不懂其中的专业知识,业内人士幸勿拍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6: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