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说当代是高科技时代、后现代、全球化时代,或者模仿狄更斯,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大概都没错。
或许还可以再添上一句:这是一个“微”时代。看看当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微”就知道了:从微机开始,到现在的微小企业、微博、微信、微店,还有央视二套的 “微财经”……。有意思的是,与“微”同样风头正劲的正是大数据。
郭敬明的小时代?不!微时代!只有“微”才对得上“大”。大数据之大,在于得以忽略、抹掉微时代之微。博主的“漩涡与人性”中比较两种看起来相似,却又有本质区别的现象:涌出足球场的人群在门口挤作一团,水缸里的水在拔掉塞子后在数秒内即流尽,何也?李泳、刘全慧、刘俊明三位网友说到,问题在于个体与全体的比例:要是个体相对于全体可以忽略不计,人群也会迅速通过;要是在水缸做一个水分子尺度的纳米管出口,水分子照样挤作一团。睿智之言。
现在好了,微时代,大数据。看看当下风光十足的大数据吧,个体淹没于其中,才会有“大数据”。什么是大数据时代的“微”们的生存方式?上亿观众一起去看《小时代》与水缸里的水分子在尺度的比较上没有差异。没有个体之微,就不会有数据之大。
眼下正热播的《互联网时代》剖析了时间和空间的“碎片化”,分形、蓝牙,换言之,也就是生活的碎片化。
微,还具有中国特色。比较大陆和港台的影视,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差别:大陆的宏大叙事和港台的家长里短。前者的典型或许是张艺谋的《英雄》,是“英雄”对“天下”念兹在兹的推崇和膜拜,后者大概当数琼瑶的系列和改编剧。1978年改革开放,特别是1992年转向市场经济,虽然主旋律依然宏大叙事,但《小时代》正在“涌现”,与此相伴的是“小家庭”,小主题,譬如与宏大叙事风马牛不相及的“爸爸去哪儿”。不是说,小的就是好的吗?
现在好了,小到了微,也就迎来了大数据。
真是两极相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