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没有…就没有… 精选

已有 10812 次阅读 2013-9-9 08:41 |个人分类:人生感悟|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开放, 基础, 特色, 水平

吕乃基

已过世的东北大学的陈昌曙先生讲过几句非常精彩的话:“没有基础就没有水平,没有特色就没有地位,没有应用就没有前途”,后来他的学生陈凡又加了一句“没有开放就没有进步”。

1.没有基础,就没有水平

这一点我的理解是,其一,就是站在前人的肩上,站在巨人的肩上,这一点毋庸置疑。其二,更重要的是,真正把前人、巨人的思想变成自己的东西,成为自己的基础。

1981年年底,我到了东南大学,一开始让我上的课是到药科大学去上自然辩证法,每星期只有两节课。对于这两节课,我要准备六天半的时间,写成可以上两节课的教材。两节课上完之后,肚子里就全空掉了,回来再备六天半。用六天半的时间,一定要在这两节课里讲出我自己的东西。当时借了很多参考书,大概有几十本,从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每一次课的内容都要准备到可以发表论文的程度。通过对新意的追求,打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基础。

经典著作一定要读懂读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吃透精神”,变成自己的东西,成为自己的基础。

2.没有特色就没有地位

“特色”,指什么?一般情况下,特色,就是当有人在闲聊中说起吕乃基时,有人会回答,哦,我知道,他是做科技哲学的。再精确点,是科学与文化的关系,或者中国社会转型,还有知识论……。“特色”,就是在学术上,或者说在“业内”,别人在第一时间会怎样提起你。

特色不是刻意而为,而是在研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正如我们说,中国特色究竟是什么?中国特色体现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特色不是预先设定的,中国在不断的变迁和发展之中。如果要问我的特色的话,那就是从科学技术本身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它。

特色会有所变化,譬如说由科学与文化的关系,转移到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扩展到全球化,深入到知识论。

再进一步看,可以看出在背后支撑特色的东西,主要是价值观和方法论。价值观是,为什么是这样的特色?关注中国的现实,同时把中国的现实放在历史潮流和世界格局之中。

方法论在于,特色是怎样形成的。

我学术研究的另一个特点:交叉。因为研究领域的扩展,往往可以从一个领域看另一个领域,发现如果单独看时发现不了的问题,这有点像“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从而既举一反三,又融会贯通。不仅是横向交流,而且是纵向。既有哲学视野,又立足于现实;前者保证不致一叶障目而迷失方向,后者使研究始终具有事实的基础,并且与时俱进。

3.“没有应用就没有前途”

这里“应用”的含义很宽,可以是课题,邀请讲座的单位出题,刊物约稿,学生和听众的需求也是重要方面。生活在社会中,“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只有把自己的研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4. “没有开放就没有进步”

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开放”,其一是空间,横向拓展研究领域,譬如由化学-化学史-科学史-科学与文化的足迹-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WTO等。其二是时间,就是与时俱进。2001年接触WTO也可以说是时间上的拓展。还有2008年关注金融危机。

在适应社会需求和开放的同时,必须保持自我,不至于被外界牵着鼻子走,倾听内心的招唤。在开放的同时,注意找到越来越大和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甚至相左的内容,背后深层的一致性,随时加以整合与提升。现在,知识已经成为我统一各种领域的“基础”。

 

“没有……就没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述方式?双重否定。类似的表达最著名的大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有不少人专门讨论孔子为什么不说“己所欲施予人”呢?现在世界上的乱象或许有一半就是因为“己所欲强施予人”吧。

一句话怎么表述,其形式几乎与内容一样重要。“没有……就没有……”,这样的表述意味着前者是必要条件,不见得“有了A”,就一定“有B”。还需要有充分条件,譬如说“听从内心的呼唤”,以及整合自己的知识库。

 

没有基础就没有水平。经典,只有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才成为基础。

没有特色就没有地位。特色,非特意而为。在外部环境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就会形成自己的特色。“特色”必须与社会,尤其是个人身处的小环境兼容。

没有应用就没有前途。面对应接无暇的需求,要倾听内心的召唤。

没有开放就没有发展。在开放之时,要有一致的基础,融为一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723382.html

上一篇:走到头的非嵌入编码知识
下一篇: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世界与中国
收藏 IP: 180.110.237.*| 热度|

42 刘立 郑小康 彭思龙 武夷山 张宏清 逄焕东 李学宽 王磊 曹周阳 李泳 田云川 曹裕波 廖晓琳 陈小润 曹聪 蒋功成 鲍海飞 张骥 李宁 苏盛 陈楷翰 张忆文 梁进 李宇斌 俞立平 唐小卿 周能娟 马雷 汪晓军 吕新华 赵保明 赵序茅 张能立 胡业生 刘战雄 朱高明 clp286 xuqingzheng biofans louiexp yunmu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