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搞事,做人;搞人,做事 精选

已有 13004 次阅读 2012-7-11 10:24 |个人分类:科技|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 传统文化, 做人, 搞事

吕乃基

什么是科学?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提出这一问题并做出回答。不过,这不妨碍从不同角度继续提问和回答。2004年,平江私塾与全国读经的报道[i]中,一位农民说:新书可以搞事,老书晓得做人。在这位农民的心目中,显然,新书指科技读物,如怎样养螃蟹、种水稻,不过是“搞事”而已,而老书是四书五经,则在于做人。“搞事”与“做人”相分离。殊不知,搞事的方式必然影响到做人,而所谓做人,实际上就在于形形色色的搞事和搞事方式。不存在脱离实际事物空洞的“做人”,做人基于搞事,落实到搞事。

重复博弈和有限策略必然内在地培育科学家的人格,(参阅 诚信之殇:自然,西方文化的源泉1与自然的博弈对西方文化的形塑(一))。就本文所涉及的领域而言,那就是对规则的遵守和诚信。默顿对科学活动的规范,也就是科学活动对科学家所施加的限定和制约作了系统总结。科学精神,则是“对经由长期的科学技术研究惯例而形成的制度性规则的遵守”。

“新书可以搞事”。重要的是,科学的“搞事”,与其他领域的搞事有何区别,或者说什么是科学之“搞事”的特殊性。搞事的内容和方式是做人的基础,这一点是唯物主义的必然推论。总体而言,西方文化通过与自然的博弈这样特殊的“搞事”,培育如何做人。简言之,由搞事到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以处理人际关系为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字“仁”,就涉及到两个人的关系。(参见:由人的三大关系说开去(之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389)相对于西方文化重在个人行为准则的“做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视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为言辞上的对仗,不妨称之为“搞人”(此处并无褒贬之意,再说,在阶级斗争的岁月,中国大地上的搞人登峰造极)。于是,包括科学技术在内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就是“做事”。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搞人到做事,虽然标志着“一个民族的返老还童”(参见:一个民族的返老还童——人的三大关系之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7533),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然而中国“搞人”传统之深,至今依然盛行:欲做事,先搞人。听说,外企来中国,要与一汽打交道,先去工信部;要与桑塔纳做事,先“搞”上海市政府。在外企由幼稚而变得“成熟”之际,中国据说迎来“春天”的科技人员,在形形色色称号、奖项、课题的诱惑和挤压下(参见学术知识生产的路线图:什么样的河床,流淌着什么样的河流?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340),不得不先去“搞人”:与教育部和科技部搞,与领导搞,与同行搞,搞课题组。只是不知道,他们回过神来还能否“做事”,以及做什么“事”。


[i] 平江私塾与全国读经:那些争议中的前行者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1229 21世纪经济报道http://finance.sina.com.cn/economist/jingjixueren/20041229/22011260058.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591020.html

上一篇:钟山先生,屈原喊你回来跳长江!
下一篇:逻辑思维与“野性思维”之一:呼唤野性思维
收藏 IP: 114.221.176.*| 热度|

51 曹聪 吴飞鹏 陈小润 刘旭霞 逄焕东 杨月琴 吴云鹏 吕洪波 刘立 武夷山 张伟 鲍海飞 严海燕 吉宗祥 刘广志 刘艳红 张玉秀 杨洪强 唐常杰 陈士国 吕喆 龚鹏飞 陈安 刘桂锋 曹裕波 钱磊 柳德斌 朱述炎 曾庆平 陈理 李学宽 常欢 陆俊茜 李侠 周可真 张天翼 何应林 刘广明 孟津 仇文利 吕新华 李兴超 hmaoi wgq3867 dchlin luxiaobing12 neilchau yxh3161 zzjtcm dangping Haojing0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