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中国人思维的特点,这显然是一个大到无以复加的题目,可以是一部著作,一个人穷其一生也难以完成的题目,以及没有终极答案,可以常温而常新。不过反过来说,既然如此,也不排除在一篇小小的博文中随意议论。
大致有以下三点结论。
其一,在青少年求学期间接受严格的逻辑思维。
为了应付高考指挥棒,不得不背诵历史、政治和语文的知识,所谓“知识点”,以获得每个知识点的若干分数;不得不做大量的题目,进行机械的演算推理,乃至于“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代价是创新能力的低下。
其二,走上工作岗位,踏进社会之后,突然面对远较数理化来得复杂的人际关系。或许除了外企,大多数单位都充斥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无一定之规,加上形形色色的人治,不得不学会察言观色,以投其所好。
由此得到的第三点便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与成年人思维方式之间存在断裂。这种断裂的根本原因是,青少年所接受的教育和成人后所面对现实之间的分离。博主曾写了“少年强则中国强?”看来这便是原因。
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校园生活相对单一甚至封闭,直接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成绩,或者设置过于远大乃至纯粹的理想。这样的教育与真实的社会相去甚远。
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由初等到高等的教育,一直注意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一方面筑起做人的底线,另一方面有着多元的价值引导,以及还有大量社区服务的活动。完成高等教育后所进入的社会,无疑有了很大的扩展,但在相当程度上是学校的延续。在社会中,个人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守住底线之时,在实现个人价值之际,也就推进了社会,使之更为丰富和多元。
比较下面的一对案例是饶有兴味的。一方面,只有杜拉拉所任职的公司与大多数青少年的教育具有某种延续性。另一方面,眼下看来是少数且被一再诟病的“五道杠”,倒与中国社会现实有相通之处。
为了让青少年的教育与成人社会相一致,是把中国社会改造成大家都按规则办事,还是让我们的教育都培育“五道杠”?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