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武夷山老师在回复一条对其博文(记不清了,可能是关于计划生育)的评论时这样写道:大款、艺人、农民实际上都在多生,但科技人员不可以,你说科技人员排在第几位?笔者当时在对同一博文的评论是:妙!前二者凭藉钱和社会影响,后者一是不讲规矩,二是人多势众,三是执法者顾不过来或没有油水,四是多生的成本低。科技人员呢?到头来会不会劣币驱逐良币?后来细想,似乎还值得品味。
劣币驱逐良币,除了其本来意义外,还会发生在不同领域。在上述情况下,即表现在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在生物学领域,于生态链上位置越低的生物生育或繁殖后代的数量就越多,因为其存活率低或死亡率高,所以最后即达成生态平衡,不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事情。但在如上的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在世界范围来看,其一,由于人道主义、日益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以及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在目前的社会等级中,位于较低层次者,虽然其接受的医疗待遇还是低于甚至远低于较高层次者,但相对于生物界则要不知道高出多少,因而在全人类人口的比例中相应地也会有所提高。其二,养育成本低,这一点已经有大量统计数据。其三,在发达国家,不知是否也与形形色色的后现代思潮(应该包括“女…主义”吧)有关,生育率每况愈下。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就是,发达国家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下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上升。
还发生在遵纪守法和伦理道德领域,就拿过马路闯红灯来说吧。当然,即使没有警察和协管员,眼前车流不息,除了找死之外,谁也不会去闯;不过要是没车,即使红灯,即使有协管员甚至警察,胆大妄为之士往往按捺不住,“脱颖而出”。这边的遵纪守法者眼睁睁看着违法者赶上了公交车扬长而去,自己却还在傻等。有道是,“一招落后,招招落后”。蝴蝶效应,说不定就酿成风暴。明明是劣币,不花成本而获利;明明是良民,多耗费了时间成本,却失去了机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既然如此,何不跟上?于是,闯红灯者日众,守法者日渐寥落,最终是劣币驱逐良币。或许正因为此,才有“现在是红灯……”的趣闻。不是在某些官场,坚守原则者几乎成了寥若晨星的外星人,受到奉行各种潜规则的“正常人”的排挤吗?由此必然波及主体的行为规范乃至价值判断,进而引发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沦丧。这一点或许是对笔者中国特色的冷漠:冷漠是走向陌生人社会的必然吗?一文的某种补充。再看看中德两国造假者的机会与成本/代价比,生活在中国或德国分别应该怎样出牌,难道还不清楚吗?一旦劣币充斥于市,社会也就离崩溃不远了。
不过,事情似乎并非如此简单。
在博主“学术知识生产的路线图:什么样的河床,流淌着什么样的河流?”一文中讨论在河床与河水的关系。那些如鱼得水,善“跑”课题,进而把学术做成权术,攀上各类平台,享受种种待遇者,在“河床”看来就是良币。而大多数老实本分拿不到课题,发不了论文,在第一线挣扎,在蜗居中蛰伏,不适应河床者,既无助于争先进位,却又牢骚满腹,在“河床”的眼中无疑是劣币。不排除在前者中确有良币,也不排除某些劣币就是劣币。于是,其中就涉及对劣币和良币的评价标准。
我的一位博士在其论文中有这样一番话。只有能给个人带来最优结果的规则才能“生存”下来。通过试错学习过程,最终将变迁出能够给所有群体成员带来最优结果的共享规则集,因为相互依赖的群体成员能够发现什么样的规则对其最有利。
13亿中国人,这个“相互依赖的群体成员,能够发现什么样的规则对其最有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