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19世纪的纯科学有点像13世纪的经院哲学”——19世纪西方的科学与文化(之六)

已有 5562 次阅读 2010-1-18 21:44 |个人分类:科技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文化, 科学, 西方, 19世纪, 经院哲学

吕乃基

近代科学经数百年发展到19世纪,已经取得了完全独立的地位。有人认为,自古以来全部科学的动机来自4个字:恐惧和好奇。恐惧在于担心自然界的动荡变迁会影响人的生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界的所知越来越多,支配能力愈来愈强,恐惧之心消退,好奇遂上升为主要的动机。为科学而科学即是其写照。卡文迪许在19世纪末发现多个惰性元素,仅在日记本上记下他的发现,连论文都不发表!这肯定让生活在一百多年后忙于成果鉴定和发表论文的中国科学家们感到不可思议。在科研体制上,也是以个人研究为主,自己出钱,做仪器,雇一、二个人就干起来了。这就是所谓“小科学”。

社会文化思潮对科学的影响日渐消退,而科学的光环却愈益扩大。到19世纪,特别在下半叶,科学逐步成为主旋律,对文化的各个层面施加越来越大的影响。在19世纪,这种影响集中表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实证主义,进化论,文学艺术领域以及对科学技术自身地位的影响。此处主要谈最后一点。

20世纪科学技术对社会文化影响最大的方面或许不是文学艺术、实证主义,甚至也不是进化论,而是科学技术自身。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反过来影响了它自身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影响了科学家在社会中的地位。文艺复兴运动后,科学是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强行登上舞台。文化曾竭力围剿它,消融它,在不得不退让时,也总是以不信任的目光注视这个陌生的闯入者,科学摧毁了宗教信仰,动摇了传统道德基础,改变了旧的思维方式。但科学,特别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又给世界带来这么多的好处——当然也有种种不快,只是相比之下,社会是由于科学技术而获得前进。在科学技术大获全胜之际,文化终于接受了科学,进而把科学奉为文化的主流或旗手。

近代科学从一片杂草丛生的泥潭中破土而出,在尔后的发展中,科学竭力剔除一切“文化泥土”,去除一切感情色彩和主观因素。科学成功了,甚至能冷静地客观地承认人是猿的后代。到19世纪末,不是科学带有其文化背景的色彩,而是相反,在种种文化的层面中,无不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威力,打下科学技术的烙印。科学技术真的在它的文化背景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科学技术升任主角,科技人员也踌躇满志、显赫一时。科学家在19世纪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肩负越来越大的社会责任。19世纪不仅是科学知识、技术发明的鼎盛期,也是科学在文化中地位的鼎盛期,科学家在社会中地位的鼎盛期。巴尔赞则把“一个沉浸在研究中的科学家”奉为“资产阶级美德的楷模”事实上,纯科学在当时所占的位置有点像经院哲学在13世纪的情况

 

如果说,这一时期还有人对科学至高无上的地位提出异议,对技术带给社会的不利方面提出质疑,那么对于科学家担任如此重要的角色,对于他们的社会责任却很少涉及,科学家本人则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科学和科学家本人的上述情况,到20世纪开始发生变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288470.html

上一篇:自然哲学的潮汐——19世纪西方的科学与文化(之五)
下一篇:招聘=课堂?
收藏 IP: .*| 热度|

5 吴飞鹏 吕喆 苗元华 蔣勁松 mqh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