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不时在乐曲中听到半音阶,都会泛起奇妙的感觉。列举如下: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印度客人之歌》,下行而又拔高的半音阶,充满诱惑的异域风情;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上下行交织的半音阶有悲凉和不羁之感;圣桑的《参森与达利拉》,以下行半音阶诉说爱情时又泄露了丝丝凉意;以及格什温的《夏日时光》的结尾,慵懒之意余音绕梁;记得还有德彪西《牧神的午后》中的上下行半音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等等。在我有限的阅历中,半音阶用墨之多或“含量”在作品中最大者,非比才卡门中的哈巴涅拉莫属。
当然,单是半音阶撑不起半边天。同样是下行半音阶,辅以哈巴涅拉跳跃的节奏,彰显的是“火”,参森与达利拉持续连绵的节奏,隐匿的却是“寒”。可见半音阶之神奇与节奏搭配之妙。
笔者孤陋寡闻,其一,不知还有什么名曲中有较为典型的半音阶乐句。
其二,相对而言,似乎上行的半音阶少于下行者。是这样吗,又是为什么这样?
其三,中国音乐中是否有半音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