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知识社会到来,意味着哲学由关注物质——世界1,转向主体——世界2,再到心物作用的产物——世界3,这是合乎逻辑的发展历程。本体论,将提供走进世界3的钥匙。仿照自然哲学,从本体论视角研究客观知识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知识的存在方式、知识的演化方式、知识与人和社会的关系。
从本体论视角研究知识,有助于从一个不同的视角理解人类历史和全球化,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知识论含义。
卡尔·波普尔(Karl R. Popper,1902—1994)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三个世界”理论,其本质是首次从本体论研究知识。
一、知识论研究的缺陷
当代哲学的一大特点是,知识论的兴起。然而研究中存在一个缺陷,那就是本体论视角的弱化甚至缺位。
传统哲学的核心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在涉及知识时,研究其来源、与主客体的关系和取得的方法,不研究知识本身。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二元论或多元论站不住脚,不具有终极的本原意义,最终都可以还原、归并为唯物和唯心论。与世界3理论存在某种渊源关系的柏拉图的理念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被认为是唯心主义。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对知识——世界3的研究难以进行。
波普尔提出世界3 之际,恰逢种种后现代思潮风起云涌之时。世界3未及细细品味便遭解构。持知识的多维价值性观点者重视知识对于人形成情感、态度、精神的价值。
当代知识论强调知识的个体境域性,与认识者的兴趣、志向、知识水平、价值观念、生活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都具有独特性或个人性。“客观知识”未及细究,即被地方性甚至个人知识所瓦解。
科学哲学的各项研究和知识社会学表明知识的发展、渐进或革命。当知识的存在未经研究,又何以把握游弋不定的知识之舟?知识是社会的产物并反作用于社会。然而,当知识“黑箱”本身尚未打开,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又从何谈起?
波兰尼关于“默会知识”的理论更为风行,不存在“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
罗蒂主张把智慧用于谈话和教化,以防止让谈话蜕变为研究。这种说法与中国传统哲学颇为相似。言说真理是为了能让受众接受后得益,所以怎么利于、便于受者接受,是第一位的问题,而言说内容的绝对真理性则不予强调。提出“北京共识”的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发现,中国当代的发展道路 “既讲求实际,又是意识形态,反映了几乎不区别理论与实践的中国古代哲学观”。
凡此种种表明,对知识的研究越过本体论,一步由传统跨入后现代。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世人和哲学家面前展示了眼花缭乱的新世界:大量人工制品构成的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于是,世界3未及深究,世界4、世界5……接踵而来。
传统哲学排斥,中国传统文化遗弃,后现代批判,新事物层出不穷,以及理论本身的不完善,这些因素的综合,使学者们无视、蔑视、无视知识论的本体论。
1/1 | 闂備浇顕栭崜姘i幒妤婃晣闁跨噦鎷�:2 | 濠碘槅鍋撶徊楣冩偋閻樿违闁跨噦鎷� | 濠电偞鍨堕幐鎼佹晝閿濆洨鍗氶悗娑櫱滄禍婊堟煥閻曞倹瀚� | 濠电偞鍨堕幐鎼侇敄閸曨厾鍗氶悗娑櫱滄禍婊堟煥閻曞倹瀚� | 闂備礁鎼悧婊堝磻婵犲洤违闁跨噦鎷� | 闂佽崵濮撮幖顐︽偪閸ヮ灐褰掓晸閿燂拷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2 2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