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马斯克:美国S形发展新周期的助推火箭

已有 3378 次阅读 2018-5-5 09:36 |个人分类:科技|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马斯克, S形, 火箭, 效率, 企业家


    日前,马斯克的重型猎鹰成功发射,曾一度引发舆论高度关注;随即被中国在各领域的“厉害了”,乃至对美国的全面赶超(清华教授)所淹没。不过长远来看,马斯克正在从事的事业,有可能助推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开启
S形发展的新周期。

一、人类总体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一个巨大的S[i]

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公元前800年之前,人类的科技创新的主要目的是求生存,农业畜牧业基本满足人的生存需求,缓慢发展的科技与缓慢增长的人口及其生存需求相适应。

 图一 董洁林团队研究成果[1]:世界人口增长与创新积累S形曲线

(其余部分和“初级阶段”、“高级阶段”为本文作者所作)

人类在提升效率方面的科技成就从公元前800年开始缓慢上升,在1500年之后,效率类科技创新加速发展,近代科学革命和两次工业革命启动了效率革命,于二十世纪初达到顶峰,之后效率类创新的比例开始下降。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核心的现代科学革命开始摆脱这一路径。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人类的优先度似乎从追逐效率转变为效率/利用机动/可控求知/探索安全/健康交流/娱乐等多类科技并驾齐驱,而为满足需求层次中生存类的科技创新比例缩小(董洁林)。

以生物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主导的高科技不断改变全球产业格局的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美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速度还不到1%,远低于1870年至1970年美国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期间所取得的2%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2]

由远古至145世纪,人类的创新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甚至停滞不前,这是S的底段;随后的几个世纪陡然上升,这是S的中段,大致相当于“资本主义初级阶段”;20世纪下半叶至今,就“效率”而言再次进入相对缓慢的发展阶段,这是S的顶段,“当代资本主义”。“人类也许会在这个新平衡态上呆很长的时间”。

在类似的意义上,有研究认为[3],互联网没有成为驱动美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原因在于,互联网带来的是人人相连,信息的加速流动创造的更多是个人感受层面的快乐,而不是经济收入和效益。1970年,美国30岁左右的年轻人当中,有90%比他们父辈30岁时的生活质量要好。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仅有50%。也就是说,互联网并没有真正促进经济增长、就业机会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日本,无论物价如何降低,消费无法得到刺激;经济没有明显增长,银行信贷利率一再调低,而30岁前购房人数依然逐年下降;年轻人对于买车几乎没有兴趣,奢侈品消费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简[4]

日本高知工科大学的任向实认为,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发展,并非决定于诸如能否提高产量或更快捷高效的完成某些任务等传统指标,而是激发人类潜能的能力,而是旨在考虑身心健康、创造力、情感、道德观、自我实现等因素。

上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从资源与生态的角度提出“增长的极限”,要求不以生产率为目标,揭示人类发展受制于外部约束的“天花板”,大致相应于上述S的上缘。上述观点出于各自的视角,结果不谋而合。

二、马斯克或将成为美国S形发展新周期的助推火箭

董洁林所揭示的人类S形发展富有启迪,在此基础上可以展开一系列研究。其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S的背景下横向比较,展现出一派风起云涌,前赴后继的景象[5]。其二,就人类整体而言,可能不是一个S便一劳永逸。本文即涉及这一点。

1.效率回归

MIT《技术评论》(Technology Review)公布的“2015年全球最具智慧公司50强”榜单中,马斯克的三家公司特斯拉、SolarCitySpaceX分别排名第1位,第9位和第22位。马斯克的另一家公司的目标是车的时速逾千公里的隧道公司。从这4家公司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其一,效率。在效率靠边半个多世纪之后,重新走近舞台的中央。可再生能源、火箭回收,以及更快的时速千公里的列车。这正是当年S陡然升起时的作为和理念。自上世纪60年代人类登月以来,航天技术的革新速度减缓,成本越来越高,创造一个公司去减少人类去太空的成本,是马斯克创办SpaceX的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马斯克旗下的几家公司都是货真价实的实业,既非纯粹玩弄资本的华尔街金融巨头,亦非只是做平台的互联网精英。更重要的是,这几家公司的业务都需要有,以及可以带动相当长度、广度与厚度的产业链,从而产生对经济和社会有影响力的辐射效应。太空旅行甚至是小行星采矿也是有潜力的行业。

马斯克和他的投资者们的目标远不是只做一个火箭制造商,他们想做更具挑战的事业:构造一个高效的太空经济产业,在真空中大幅提高人类生产力,虽然现在还不知道这会带来什么[6]

有人认为[7],未来十年内,这位生于南非的科技狂人将为美国带来世界上最现代的交通系统:由上千座太阳能电站、无数电动车、隧道组成的高速通道;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可能每天都会发射火箭升空,更多人将抵达不同的太空基地,为移民火星准备……

其二,同样是效率,不同于两次工业革命,马斯克的实业有了新的高度。

首先看得见的是,结合当代新的科技成果,人工智能等渗透到马斯克旗下公司的各个环节,其典型是特斯拉自动驾驶,当然还有SpaceX和隧道公司。太阳城可以利用大型电脑设备,从中央位置远程管理数百万的太阳能板,并大幅削减太阳能使用中与技术不相关的费用。

马斯克在 2015 年就计划Space X涉足卫星互联网业务,为未来的火星城市作准备:Space X 希望创建一个“全球通信系统”,与在太空重建一个传统的互联网相比,这样的效率要高得多。从2019年到2020年中期,SpaceX会利用猎鹰9号可回收火箭,将12,000颗卫星送到轨道平面,然后组成卫星通信群,为全球网民提供高速宽带服务。可以在任何时间提供地球任何地点的宽带覆盖。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射的卫星总和的3倍!预计到2025年该服务的用户将超过4000万,当年收入就会达到300亿美元。

当前全球仍有57%人口(42亿)未实现互联网连接。而且一旦Starlink计划打通,上网费用、上网速度,都会实现大幅改善。

到时候人手一个平板”(类似卫星电视的锅),直接使用Starlink提供的服务,不再有移动、联通和电信等运营商赚中间差价。

其次是理念更新。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没有考虑“绿色”,甚至将“绿色”踩在脚下。太阳城、特斯拉,以及可重复发射的火箭等,都融入了绿色的理念。

最后,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类的命运。马斯克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要在火星上为人类做个“备份”,这是他成立SpaceX公司的初衷。“我始终相信,如果我们能解决再生能源的问题,并一步步把人类打造成跨星球的物种,在另一个星球上建立能够自给自足的文明,防止可能发生的人类灭绝危险,人类就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这样就太棒了。”在送上太空的特斯拉的引擎上刻了这样一行字:‘made on earth by humans’,人类制造,产地地球,而不是‘made in America’。马斯克的“全球通信系统”同样“有福祉全人类的大情怀”[8]

Space X的空天互联网计划亦然。此前的空天通讯因技术和成本限制,其服务仅面向高端和小众的特定业务的集团,与普罗大众无涉,也就无关个人自由的增进。Space X的空天互联网计划主要服务于普罗大众,对个人自由的增进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为过[9]

2.不仅在科技和经济领域

对应于S的上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进步主义思潮和乐观情绪逐渐崩塌。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灰色的、不确定性和伤感的判断。科幻作品也从曾经的高歌猛进逐渐进入蒸汽朋克和赛博朋克时代。今天,资本虽然日渐丰裕,但真正具有开创精神与冒险精神的企业家似乎越来越少了。

马斯克唤醒大家对过去那个太空年代的记忆,SpaceX的火箭发射成了全人类的盛事,已不再是埃隆·马斯克的个人成功,而是一场集体性的冒险主义和乐观主义怀旧宴席。马斯克,还有已故的乔布斯,将老派企业家精神与新的科技互联网精神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企业家魅力[10] 2012年,在加州理工学院毕业典礼上,马斯克称赞台下500多名毕业生为“21世纪的魔法师”,大声疾呼:“别让任何事阻碍你前进,去创造奇迹!”乔布斯的教诲则是,活着,就是要改变世界!

“然而,这件事在刚开始是成功概率最多10%”。面对风险,马斯克笃定地谈到:“如果没有人去做这个事情,人们不去改进火箭技术,人类永远也上不了火星”。至于载人航天的成本问题,马斯克表示,“通过改进火箭推进器的成本,利用可反复使用的火箭,把成本降低至民用航空的成本,这是SpaceX的目标”。马斯克多次引用丘吉尔的名言,如果必须穿越地狱,那就走下去吧。 “失败只是一个选项,假如你从未失败,只能说明你不够创新”。

马斯克所推崇的第一性原理[11],也与近现代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工业革命的实践有相通之处。马斯克赞同从事物最基本的公理出发进行推导的思维方式。  凡事先看本质,再层层往回反推。马斯克认为,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不会因为暂时的困难失去信心,不会被事物表象所迷惑,不会被既定的思维框架以及前人经验所绑架,更不会患得患失。

马斯克说,科学方法首先是发现问题,然后收集尽可能多的相关证据,接着基于证据归纳原理并尝试给出原理的真实概率,随后得出结论,之后尝试反驳结论,最后,如果没人能否定你的结论,那么你可能就是对的。无论特斯拉还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都得益于这种思维方式。马斯克通常会先弄清楚状况和问题的基本架构,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将其拆分,把成本尽可能降低,最后将所有工作重新组合,形成独特的封闭系统,然后不断优化完善,最终颠覆传统。

3.马斯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更重要的是,马斯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马斯克选择了壁垒最高的航天技术领域,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性地利用了美国的资本和政商资源,成就了他的商业大厦

2012年,马斯克旗下公司SpaceX太空舱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返回地球,美国随即意识到,由此或将开启太空运载与开发的商业运营时代。20151110,美国国会通过《美国商业太空发射竞争法案》,25日奥巴马签字同意,法案正式生效。深厚的资本主义土壤和商人的兴趣,让美国在太空商业中先人一步。

法案规定,未来8年将陆续给国内商业航天公司派发执照,允许私营航天企业进入外太空探索,以便促进商业航天发展、开发新能源,空间矿工对自己带回来的矿物质将保留所有权和使用权。提出很多“重商”措施,如增加保护私人太空公司“免受有害干扰”的原则,保护他们的探测行动免于美国政府、其他国家或其他竞争对手的监控或恶性干扰等。

美国在21世纪的此举令人想到,在几个世纪前,S的中段起步之初,各国对资源的争夺,英国甚至为海盗封爵。

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美国企业在太空领域如虎添翼,正是这些民营企业家,让美国跑赢了航空竞赛,跑在了宇宙探索的最前线[12]。更有甚者是,美计划将国际空间站“私有化”。

有人类的大S,有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小S。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不会“死在沙滩上”。不仅是发达国家年逾百岁旨在“效率”的基础设施有待更新,譬如特朗普1.5亿美元的基建计划,而且老树吐新芽,以再上一层楼。

如果说,马斯克是美国S形发展新周期的助推火箭,那么美国的建国理念和完善的市场经济,就是火箭升空的坚实平台。

正是美国的土壤,为无数的小S,为大S的新周期,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以及由自组织筛选出正确的方向(一个典型事例是当年日本的模拟与美国数字高清晰电视之争)。

最后,再引用媒体上的一段话[13]

中国的企业家缺少马斯克这样的初衷精神,更擅长收割人口红利。是模式创新,而不是科技创新。以被国人津津乐道的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共享单车为例,凭借数亿用户,成就了巨无霸企业,但是对于世界的价值,却比不上第一辆特斯拉,第一台苹果电脑,只能制造一个又一个资本盛宴。即使中国成为全宇宙唯一不用带现金的国度,也不会对国力提升有太大帮助。真正的科技创新,是能够增加人类对自身潜能的挖掘和对自然的掌控力。

中国正在全力赶超(文献5之际,美国正在酝酿新的腾飞。



[i] 这部分内容基本上就是文献4的第一部分。可以保留或删除。



[1]董洁林,创新与未来:大繁荣还是大停滞?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1991?full=y

[2]刘俏,思维泡沫,祸害了多少中国人2018-02-21http://mp.weixin.qq.com/s/8f3EjyrYmBtsDl-IVzKEng

[3]涂子沛,美国大停滞与中国机遇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1708

[4]日本进入低欲望社会:不婚、不生、不买房。http://mini.eastday.com/a/170624105327452-3.html

[5]吕乃基,发展阶段不同与同——中国赶超的路径分析. 系统科学学报20181

[6] http://news.sina.com.cn/o/2018-02-14/doc-ifyrrhct7855825.shtml

[7] http://news.sina.com.cn/w/zx/2018-02-07/doc-ifyreyvz9861406.shtml

[8] http://tech.ifeng.com/a/20180219/44882588_0.shtml

[9]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6445#s=w

[10] https://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2626809&boardid=1

[11] https://www.douban.com/note/490234482/

[12] http://mp.weixin.qq.com/s/NZ-ZlzYsRWQcvsxvhNtdvA

[13] http://www.sohu.com/a/221556239_46035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1112396.html

上一篇:贸易战遐思之四:“倒逼”的两种可能
下一篇:归零:以汶川的名义——汶川地震十周年祭
收藏 IP: 223.3.234.*| 热度|

3 徐明昆 张翠娟 yangb9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6: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