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在高技术发展的前沿,除了一直处于热点的基因编辑、VR、纳米技术等等之外,人工智能在围棋大赛后大热了一阵并延续至今,眼下最热门的或许是区块链技术,乃至有戏言道,“一言不合就聊区块链”。
在麦肯锡的报告中,将区块链技术称之为继蒸汽机、电力、信息和互联网科技之后,目前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
作为支撑比特币发展的基础技术,区块链被普遍推崇为下一代全球信用认证和价值互联网的基础协议之一。它的出现预示着互联网的用途可能从传统信息传递逐步转变成为价值传递,从而对传统产业特别是金融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和挑战,包括去中心化等等。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从根本上说,区块链技术的影响在于表明了这样一个信号,重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从尽可能详尽和一一对应把现实世界的信息移到虚拟世界,虚拟世界只是现实世界被动的映射,到虚拟世界开始并日益深入地回过头来对现实世界进行操作;也就是从由实而虚,到以虚驭实。其核心是改造现实世界,提升现实世界的有序度。
全文分三次发布。一、由实到虚;二,以虚驭实;三、质疑。
一、由实到虚
由信息高速公路到互联网的初衷是传输知识,以及存贮和提取知识,把人类所拥有的知识例如《百科全书》,甚至大英图书馆搬到虚拟世界。移编码知识,移信息,谷歌地图几乎把所有地理地貌人文景观商店学校一网打尽。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已经、正在,以及有待移动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信息汇成“大数据”。眼下进一步的发展是移“客观的意会知识”,也就是人类在面向自然界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如自动驾驶,以及所有人类有规可循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如博弈,哪怕是围棋中的棋感、美学和大局观。一句话,把“客观”存在的知识,不仅是波普尔的“客观知识”世界3,而且客观的意会知识,移到虚拟世界。
在自动驾驶[i]的事例中,系统的数个摄像头将道路实时场景转化为数据。系统中的算法翻译该数据,即理解道路信息及背景信息,然后在交通规则与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再考虑时限、油耗等因素,最终到达目的地。由人工驾驶到自动驾驶的关键是,在由实到虚的过程中排除疲劳、误操作和形形色色的情绪干扰,产生具体可执行命令输出,如:加速,减速或者角度旋转。对于无人驾驶汽车,数据意味着打破未来汽车行业的观念以及改善道路安全。
一旦这些知识(广义)移到虚拟世界,就在相当程度上甚至完全摆脱了现实社会中时间和空间的羁绊,摆脱与特定主体的牵连,摆脱上下文、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以及语境的束缚,进而打破国家与民族的壁垒与界限,去除意识形态的纷争,屏蔽掉现实世界的所有随机涨落,“人间喜剧”,喜怒哀乐,让知识和规律说话。让知识飞!知识可以在虚拟世界重新排列组合,只有一个条件,按已知的规律飞。虚拟世界既可以让人充分体验在现实世界不可能实现的经历,让稀缺并易于陷入争辩的理想实验在虚拟世界看得见,甚至“摸得着”,也可以回过头来用于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吃一堑,在现实世界长一智。
然后就进入到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最高境界,可编程经济,可编程经济翻译成通俗语言,就是计划经济[ii]。可编程经济的基础就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和设备完全互联互通,完全被数字化。
互联网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再依靠现实生活中的这些规则,如校友、老乡、同事、亲戚等来规定人际关系,而是数字化的关系。先抹掉人与人的差别,都是陌生人,处于启蒙运动者提出的“自然状态”,或者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继而抹掉人与物的差别。在物联网,机器设备都会拥有户口。物与物自主交易(可以联想到技术哲学家拉图尔的“对称”概念)。IBM物联网白皮书称设备民主,就是设备获得了自主的、自由的信息传输和价值交换的权利,不再需要依靠中介机构,也不再需要人,自己就可以完成。
然而并不是现实世界的一切都可以移到虚拟世界,大致有以下情况。其一,难度大而一时移不过去,例如某些久远年代部落中的绝技等。其二,有些知识因产权归属而不允许或只能部分移,在中国则是有关部门的封闭而移不过去,由此导致大数据的割裂、缺失而不成其为大数据。还有那些被篡改作假的数据,如点击率、好评等,能否以及怎样进入虚拟世界。其三,因种种因素如权力的干预,情感的渗透等而成为个案、下不为例,随意变化,以及模棱两可或不知所云的“精神”、“情”等等,因过不了编程这一关而被屏蔽于虚拟世界之外。最后,有些情况则是现实世界拒绝虚拟世界的介入,譬如中国拒绝谷歌,设置高墙屏蔽。这些移不过去的部分,哪怕再有价值、传播的力度再大,也难以逾越现实世界中形形色色的壁垒,也有可能死在“最后一公里”。
上述第一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规可循。一旦有足够多的传感器并掌握足够大的数据,有强大的计算能力进行分析,就有可能逾越这一壁垒。第二种情况,其一是设置某种权限供两个世界之间实现有条件沟通,其二是打通部门之间的壁垒,其三,设定前置的甄别机制。第三和第四种情况,除非改变现实世界,否则将被虚拟世界排除在外。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种难以移到虚拟世界的情况,倒有三类与中国有关。
从现实到虚拟,从中心、干预、嵌入、模糊、意会,到去中心化、非嵌入、精确和编码;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重构。虚拟世界不是现实世界简单的映射、投射,而是选择性重构。这样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革命。
“革命”的核心是虚拟世界的“球籍”。个人也好,公司也好,国家也好,存在于现实世界,至少可以“我思故我在”;然而随着越来越大的现实世界移到虚拟世界,虚拟世界的权重越来越大,不参加者将自我边缘化。软件定义一切势在必行。形形色色、大大小小、不同用途的软件,定义了数据,定义了模型,定义了功能,定义了机器,定义了过程,定义了规则,定义了网络,定义了虚拟的数字世界,定义了制造业,定义了可以定义的一切[iii]。
现今世界约 50 亿人以及 20 万亿美元的资金被挡在全球经济活动之外,原因是资产所有权存在争议。这些财富将因区块链技术得到释放[iv],加入市场,加速资本流动,带来前所未有的财富机遇。已经有人在想象一个当地法律均靠以太脚本订立的小镇[v],居民也会非常清晰地意识到法律的执行和适用范围。甚至可以想象一个不靠地理边界而是基于智能合约的法规和权益的国家,未来的人们甚至可以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虚拟国度。因此,随着以太坊的出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一种新的法律形式已然诞生。当人类社会做不到时,虚拟世界可以做到。
任何一种哪怕是再强大的社会“软件”,如果不能遵守互联网的逻辑和规则行事,不想或不善于嵌入到互联网所构造的操作系统当中去,它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影响力,在现实世界被边缘化,沦为现实世界的弃儿和“价值孤岛”而失去自己的价值和影响力[vi]。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当社会关系不断由现实世界迁移到虚拟世界,乃至以后者为重,人在现实世界的地位就受到动摇。没法移到虚拟世界,不能映射,更不能操作的现实世界,有可能在虚拟世界被开除球籍,回过头来没法在现实世界与他人交往。
从另一个角度说,迄今为止,社会的运行需要科学技术,也需要情感,美,以及宗教或宗教情怀;但是随着区块链的推进,宗教等人文主义将被“数据主义”取代。数据主义认为,宇宙是由数据流组成,而实体或现象的价值由其对数据处理的贡献决定。留在现实世界的只是个人隐秘的信仰,也就是不能被软件定义的部分[vii]。这种说法固然有其漏洞,因为这里所谓的“数据主义”,其实是由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现实世界的运行及运行的规律,因而在“数据”中本来就包含有“人文主义”;但是在现实社会也确实存在不能被软件定义的部分。
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部分,其包容性与和谐的主张,被认为将在21世纪走向世界。然而,在IT、互联网,特别是区块链的发展中,是否会还没有来得及走向世界,先被虚拟世界抛弃,继而在现实世界打入冷宫?软件定义一切将会重塑整个世界。国家(公司、个人)的强大与否,取决于有多少现实世界移到虚拟世界,或者说在虚拟世界拥有多大“疆域”,以及与回过头来与现实世界的互动。
当下的状况可以认为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某种博弈,要么现实世界因前述种种原因不能移到虚拟世界,区块链因达不到51%的多数比例而受阻;要么整个商业、整个市场都是建立在区块链上,当区块链上的数据足够多的情况下,智能合约可发挥的作用才会更大,才更不容易被外界条件所干扰[viii]。
[i] Techcrunch: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革命背后的深刻原因http://mt.sohu.com/20161009/n469837955.shtml
[ii]肖风,区块链10年足以翻天覆地,但它到底是什么http://www.jiemian.com/article/657145.html
[iii]走向智能 | 数字虚体:深度掌控物理世界解读《三体智能革命》http://www.v2gg.com/quanzi2016/woailvxing/20160919/103735_2.html
[iv]区块链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http://d1.bter.com/article/6918
[v]什么是以太坊(Ethereum)http://www.tuicool.com/articles/AVR3um
[vi]喻国明:“互联网”是整个社会的“操作系统”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822/21/26799112_494130144.shtm
[vii]《人类简史》作者:算法胜利,自由意志将终结http://mt.sohu.com/20160830/n466717120.shtml
[viii]区块链在传统版权确权与交易中如何应用?http://mt.sohu.com/20160815/n464209002.s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8: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