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4月9日,北京大学严宣申先生到访《化学教育》编辑部,语重心长地和我谈到:“感到自己年龄逐渐变大,心有余而力越来越不足,面对当前的化学教育状况,希望你们年轻人能够铭记和传播一些重要的思想。”
严宣申先生从中学教师做过的4个实验开始讲起,其中主要表达了如下思想:
中学教师能够通过自己做实验解决教学问题,了不起!
写文章时应该关注前人已经做过的工作。然而,不少文章却是“我做过了……,结果是……。就这样了。”
在早年的一次会议上,作为前辈的戴安邦先生找到当时还是后辈的严宣申老师,问道:“化学的定义是什么?”严宣申老师回答:“化学是研究......”戴安邦先生又说到:“你发现没有,我们很多人是不是忽略了‘研究’两个字。”
化学教师只有通过“研究”才能更好地教授化学,不要只做教科书的传声筒。北京大学傅鹰先生讲过:“不做研究就只能达到似懂而不可能达到真懂的地步。”例如,当同时存在三价铁离子、氢离子时,投入镁条,通常就认为先与三价铁离子反应,再与氢离子反应。我们真的就掌握化学反应规律了吗?当做实验研究就会发现:镁条投入到氯化铁溶液后立刻就会有气体产生,氢离子不会等着铁离子反应完再反应。那么,又该如何解释呢?请看严宣申先生想要强调的下一条思想。
能够做实验固然是可贵的,如果有意识地运用相关的数据和理论帮助设计实验和解释实验现象,才能达到运用实验认识问题、解释问题的境界。例如,用当前流行的pH传感器检测到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后,溶液pH减小了。那么,为什么pH会减小呢?可以比较铝离子与铜离子的水解常数,看看反应的热效应对pH的影响等。
北京大学傅鹰先生的话:“没有理论,实验就有可能变成盲动,劳而无功、进步迟缓,甚或根本不能进步。但是无论如何,理论——即使是最好的理论也不能代替实验。”
北京大学傅鹰先生的话:“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时髦的办法就是讲求教学法。无论教学法如何高明,也只能使已经懂得内容的人教得更好,而根本不能使不懂得内容的人将学生教懂。”大谈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而忽视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似乎不够妥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1 2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