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langyu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langyu

博文

拨开语言见青天

已有 3047 次阅读 2009-4-1 22:00 |个人分类:林中路|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以前自己写过有篇叫人与语言的文字,只言片语的思想有初步的描述,但未曾深入展开。进来闲暇有时间,特将自己对语言之实与否的问题做个简单的清理。算是聊以自慰自己对语言的本质的探索吧。

      人不能不与语言打交道。究其语言的类型不外乎以下几种:

1 以言达理的“学者型语言”:即通过文字将自己对生活的点滴感悟和心得来传达和记录下来,即使自己当时的记录是很不成熟和不深入的,但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字来将自己的思绪和对事物的看法记载下来,这样有助于在不断的生活中捕捉和清理自己的认知,进而不断的修正,形成自己的认知观和价值观。通常为学者使用。

2 以言宣情的“常人型语言”:人有七情六欲,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人生时时如意,把心情的极度变化和觉得超乎自己情感常态的那种状态,记录下来。这样人生中的一些喜怒哀乐记载下来,也算是理清自己的思绪和送给自己人生历史的一面镜子。通常为常人使用。

3 以言创造的“艺术型语言”:有的人在写文字时很注意练笔,讲究文笔的凝练和优美,讲究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也讲究文字内在的意蕴以及运用各种很有艺术形式和结构来描写语言和感受,这样的人既传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认知和看法以及情感等状况,也将自己对人生的解读运用艺术性的语言和形式来实现了新的创新和突破。通常为雅人使用。

4 以言表象的“形体型语言”:有些人不将自己对生活和人际社会、以及自然的感知表述出来,而是善于运用一些肢体的、外在动作类的语言,来表叙自己的认知和人生的生活状态,通常为武人使用。

       如果说上面分析了语言的类型和基本对应的使用者的大致区分,但不能一一下定论,没有谁规定了谁将使用那种语言,也没有谁说谁必须使用那种语言多点,也没有谁说谁使用语言必须单一化,可以说,不同的人可能因为职业从属的要求以及语言措辞的习惯的不同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也可能因为不同情境下人的语言需要和表达形式不同,甚至有意的使用一种惯长不用的语言形式,甚至与平常相背离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认知,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使用的语言是否表达了你对事物的认知,以及你想表达的意思,以及你能否最大程度上将你表达的意思传达给你需要传达的人,以及语言表达和交流中产生的偏差怎么解决的问题,而这才是语言的本质内容。

       而这也正是语言的名与实、实质与本质的问题,这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必须考虑的问题。这样才不至于在语言的使用和交流中,避免不必要的疑惑和矛盾。

      对于语言之名与语言之实的问题的争论有以下之种:

        一种认为语言之名和语言之实吻合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用语言之名描述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并靠语言之名来达到既定的目的。持有此观点的有孔子等人,如左传成公二年,《十三经注疏》1894页记载的“名出于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可见,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语言之名,只是个符号,它是用来描述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一个标准,即使它与事实之实不太吻合,也要靠语言符号之名来维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秩序。

        一种认为语言之名要和语言之实相吻合。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墨子等。在《墨子间诂》卷九《非命上》,240,241页这样说,“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其中本之是说,语言之名要从古代的事实记载等间接经验来验证,原之是说语言之名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感觉经验来验证语言之实,用之是说语言之名要从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来考察语言之实。可见,墨子的观点认为语言之名要与语言之实相吻合,要在语言之名的背后考察语言之实,即考察语言之名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只是墨子将语言之实的检验标准界定为文献资料、人们的感性经验和实践中运用的程度和合理性,认为语言能够与人们的曾经记载的资料,能够和人们的感性认识经验,能够和实践中运用的程度的合理性相吻合就是语言之名符合了语言之实。

        一种认为语言之名和语言之实吻合与否并不重要,认为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是会阻碍语言本质的实现。持这种观点的人有老子、海德格尔等。老子认为,语言之名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长名”,人的语言之名,只是个很很琐碎的把捉瞬间对事物的体悟和感受,道出的语言之名也不是永久存在的,只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并且当你在体悟瞬间感觉和体悟时是完全融化在与事物交融的合一状态中的,你当时根本没有可能去考虑语言之名的事实考证和物质检验,一旦你回过神来思考语言之名的事实之实的时候,你在现实的考证中不可能再验证语言之实的存在与否了,万物皆流,人亦在变。人不能站在今天的角度来思考过去当时当境的感悟之名和感悟之实,也不能站在未来角度来思考当下语言之名的瞬间性和真实性,人能做的只是对语言当时当境的褒真和当下真实的体悟,不要苛求站在今天纬度审视昨日语言之名的真实,也不要站在明天的角度来要求今天语言之名的真实。正如海德格尔说的,人必须在自由思和诗的褒真中需求一种诗意栖居的维度。语言之名没有永恒性,当时当下真实就是最好的语言之实。真正语言出炉不需要深刻的反思和审视(包括过去和未来),语言之名的出现需要一种完全自觉融入的状态,不要将语言之名和语言之实进行反思,我们需要的是当时当境的完全融入的合一的沉思,而不是语言之名之后的反思。任何进行反思的语言会唐塞人类本真本境的真实和体悟。我们需要瓦解了语言与事实之间的单一线性确定关系。

        西方也有类似的争论,典型的代表就是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争论,并且胡塞尔的现象学和布论塔诺的价值哲学,列维斯特劳斯的语言哲学,以及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甚至德里达和福柯的解构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关涉到了语言之名和语言之实的问题。我在此不想就此展开阐述,我只是想说明,关于语言之名和语言之实的探讨是不可能跳跃的问题,古今中外亦然,对于每个人来说也是这样,只有清澄的理解语言的问题,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的人生和避免不必要的烦恼,和谐交流不同的看法,建构和谐自己,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生态。

       简单的梳理了下自己对语言的类型、语言之名和之实关系的理解,下面我再重点强调以下几点:

       1 语言是人类生存和感悟世界的工具,而不是人类生存的目的。人要善于在语言的出炉过程中咀嚼生命真实的体悟,在真实的生命体悟中真实的生活着。

       2 语言在交流中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偏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要在求同存异的环境和交流中谋求和谐。同时认识到语言理解差异的偏差,可以使得人类生活的更加丰富多彩而富有建树性。

       3 人可能惧怕语言之名的瞬间性,但人要相信语言的瞬间的描摹和显现是最接近于永恒的东西,要善于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这一现象。

       4 对待语言,还要有一个不变的心应万变:尽可能知道“以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能够理解万物万事的毕同毕异,瓦解一个人固有而狭隘的视角,而代之以一颗超越的心来看待他者和事物,抱有一颗豁达的态度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自己对具体认知和价值判断上的无所适从的紧张、迷茫和迷惑,才能从有限的时空中解脱出自由和轻松,才能懂得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真谛,同时又不失其原则性。

       5 语言是人诗意存在和栖居的家。你可以保持沉默,但谁也离不开语言。语言是送给自己生命的最好的礼物,也是理解和保存生命的最有价值的符,也是与他人交流和交往的必须的工具,同时也是获得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必要条件。

       所以,繁忙中,也要抽点时间留下生命的语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6235-223789.html

上一篇:《水调歌头》贺清水直人君开博一周年
下一篇:my first prada
收藏 IP: .*| 热度|

5 武夷山 郑融 陈绥阳 陈国文 吉宗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8: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