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和香港都有专家报告说无症状感染超过90%。卫健委的数据也曾如此。但是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有症状呢? 如果已经有50%的人有症状了,那么无症状怎么也不会超过50%吧? 问题出在哪里呢?
这要从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谈起。敏感性是感染的人被判定为阳性的比例, 特异性是没感染者被判为阴性的比例。特异性高意味着误判(假阳性)比例小;敏感性高意味着假阴性比例小。一般说来抗原敏感性较高(不轻易放过“坏人”), 核酸特异性特高(接近1, 不轻易冤枉”好人“)。但是据说在感染早期,抗原也检测不到(表现出敏感性特低)。 所以一般情况下,抗原和核酸同时使用。居家检测一般只用抗原;怕误报多而筛查用核酸。
但是无症状还和感染的基础概率有关。 比如,过去10000个人有1个感染; 特异性是0.99的情况下,9999个人中1%的人,即将近100个人被判定为阳性,而101个人中只有一个是真阳性, 其他都是假阳性。如果我们相信阳性就是被感染,则99%的人无症状。
现在10000个人有5000个人被感染,在特异性是0.99的情况下,5000个没感染人中有1%被判定为假阳性, 那就是50个假阳性。假设感染的都被正确判定为阳性,则5000+50个阳性中, 只有1%是假阳性,无症状(没感染当然无症状)。
假设真的无症状是30%, 则过去,99.7%没症状,现在(1500+50)/5000=31%无症状。
上海当初检测同时使用了抗原和核酸,参看:http://www.gov.cn/fuwu/2022-05/23/content_5691963.htm
但是,可能有两个原因导致假阳性比例大:
因为核酸漏报多,怕清不了零, 于是以抗原为依据(不放过“坏人”), 而用抗原假阳性多;
核酸质量有问题,如上面链接报道,存在污染, 于是假阳性多。
香港主要使用抗原,假阳性多,所以看起来“无症状”比例大。
总之:无症状比例本来不高, 因为测试手段的问题,假阳性难以避免。在感染的基础概率低时,假阳性比例就特别大, 使得我们误以为无症状比例大。当感染基础概率增大时,假阳性比例就相对降低了,虚高的无症状比例也就下降了。
补充:现在有人骂张文宏造假,得出上海无症状比例高的结论。 我觉得这不公平,因为解读数据有误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 广州和其他地方也有无症状比例高的结论, 见下图: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