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llerMaM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ollerMaMing

博文

为什么要“指驴为马” 精选

已有 14546 次阅读 2018-9-12 09:45 |个人分类:沙漠动物|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普氏野马, 蒙古野驴, 绝迹, 人工繁育, 卡拉麦里

      这里讲述的“驴”就是新疆野驴(Equus hemionus),也叫蒙古野驴。为什么会指驴为马:(1)按照新疆当地人的饮食习俗和禁忌,驴肉不能吃,而马肉则是美食佳肴中的上品,如熏马肉、伊犁马肠子。(2)野马和野驴本来就是马科中的一对亲兄弟,长相相似,比较难区分(照片),指驴为马的人类分类体系不足为奇本来就是人说了算。(3)野马(Equus ferus)在野外已经消失或隐秘几十年了,人们寻找的辛苦和发现的期待自不必说。前一段时间,有人说在和布克赛尔县(和丰)遇见野马,动物学界轰动不小。到后来也只是空欢喜一场,它还是野驴。

野马_马鸣摄_by MaMing 007a.jpg

野马还乡之成功试验——普氏野马(马鸣 摄)

野驴-马鸣摄.jpg

 新疆野驴或者蒙古野驴,耳朵长,尾巴短(马鸣 摄)

 

指驴为马——在卡拉麦里遇见野驴和野马

      我们知道野驴和野马都只分布在中亚地区,新疆是它们的分布中心(起源地),种群数量日趋稀少。9月3-7日,中国科学院生地所、新疆大学等单位专家与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一起,在沙漠里考察野生动物。我们在火烧山、恰库尔图、喀木斯特、乔木西拜、三个泉与五彩湾等地调查野马和野驴种群分布。这里的野马是在2001年开始野化试验的,从人工圈养到回归到原产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2008年野放的数量已经达到40多匹。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试验,截止到2018年野化种群已经达到了206匹的规模,野化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我们在野外看到,这些野马已经分成9-12个自然家族群,一般由强壮雄马为首领,每群有13-16匹母马或小马。当然还有一些离群索居的孤马——被逐出群的公马。令人可喜的是这些野马完全可以适应沙漠环境,可以自然生产,繁育后代,不再需要人工接生了。
      野马和野驴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马又叫普氏野马(Equus ferus)、准噶尔野马、新疆野马或蒙古野马,在中国已经绝迹多年——野外灭绝。新疆作为普氏野马的故乡,在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动物园引入一批野马,一开始在吉木萨尔“野马中心”饲养,还属于人工繁殖。
      过去,当地的人总是爱“指驴为马”,因为当地的风俗是驴肉不能食(禁忌),而马肉就可以食了,这就是“指驴为马”的一个主要原因。这次我们在乔木西拜看到野马与野驴距离很近,确实很难区分。现在我带领大家去认识这两种马科动物,了解“野马还乡”30多年取得的成就。

      梨视频(指驴为马):http://www.pearvideo.com/video_1431143

野马_马鸣摄.jpg

野外曾经灭绝的普氏野马 如今在沙漠里成群撒欢——马鸣 摄

野驴_马鸣摄.jpg

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乔木西拜同时遇见飞奔的野驴(马鸣摄)和野马——你能够区分野外的两种马科兄弟吗?

野马家族群_马鸣摄.jpg

三匹小马驹撒欢的呢——普氏野马经过18年野放试验,成功繁育了下一代(马鸣 摄)

      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保留着马的原始基因,曾栖息在整个中亚地区包括新疆北部,从准噶尔盆地到蒙古高原西南部的荒漠草原地带,所谓“蒙新野马”,是保存马类动物遗传多样性及用于家马性状改良和育种的珍贵物种。19世纪80年代,它们被俄罗斯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发现并命名为“普热瓦尔斯基马”(Equus przewalskii),简称“普氏野马”。现在全世界圈养的1000多匹野马,都是普氏掠走的几匹野马的后代,这个强盗是有功的。

      梨视频(指驴为马):

http://www.pearvideo.com/video_1431143

西藏野驴(Equus kiang)——马鸣 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48045-1134317.html

上一篇:心痛死我了沙漠动物精彩纷呈
下一篇:北极熊与红嘴鸥
收藏 IP: 222.82.63.*| 热度|

23 杨正瓴 文克玲 冯大诚 张红光 吕喆 尤明庆 晏成和 张珑 范振英 朱晓刚 黄永义 郭战胜 刘炜 武夷山 李志俊 汪晓军 王述潮 徐峰 刘全生 shenlu zjzhaokeqin liyou1983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