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心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6204231 研究方向:油气成藏机理与预测,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气)

博文

爱,直到成伤——读《德兰修女传》【转载】

已有 3640 次阅读 2009-10-28 09:20 |个人分类:人物|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Mother Teresa,有人称她为修女,有人尊敬地叫她姆姆,或嬷嬷。但我想我们还是叫她姆姆的好,在她1997年去世的时候,她已经87岁了,是不是比我们家里的祖母或是外婆还要老一点呢?
 
有人说,她本身就是一件礼物,一件上帝赏赐给我们这个世界的礼物。她就像一位先知被派到这个世界上来,告诉我们真正的“福音”是什么,真正的“爱”是什么。她用具体的行动,提醒我们:上帝如何殷切的盼望着我们能够相互了解,彼此相爱。
 
她带着爱的光芒在这片有限的大地上行走,却把无限的爱带给了他们——那些穷人当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使他们被那美丽的光芒所温暖和照亮。她真正地用行动活出了上帝的爱,尤其是活出了耶稣基督对于贫困者和苦难者的怜悯。
 
她是一个满身光明毫无黑暗的人;一个那么好的人,那么善良,那么仁慈,那么哀怜那些卑微的苦难的生命。她怀着非凡的爱,却做着最微小的事,她是一个完全的奉献者。
 
因此我想,她是我们每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有所了解,有所知道的。
 
大约一个世纪之前,马其顿的京都斯科普里城,在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中,一个小女孩在和平的喜悦中来到这个世界,她,就是日后举世闻名的德兰姆姆(Mother Teresa)。那时候,她有一个极其美丽的名字:龚莎(Gonxha),而在阿尔巴尼亚的语言里,龚莎,就是花朵的意思。
 
当小龚莎才只有9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在政治斗争中被人谋害,她不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更不理解父亲为什么从此不再回家。失去父亲的痛苦,以及对父亲的深刻思念,使小龚莎写下一首小诗:他燃烧的心关爱妻儿和国家,如绚丽的玫瑰坠落于褴褛衣衫。
 
多年以后,当龚莎已经是圣玛丽中学的校长的时候,为安慰一个深夜不肯如睡的小女孩,她念了这首诗,并说:“这首诗的意思是要人相信爱,不论你看到的是仇恨,还是毁灭,都要相信爱,更要相信,一切都会消逝,但爱会留下来。”
 
1928年,18岁的龚莎高中毕业了。然而,她的心里却突然升起一个强烈得无法遏制的渴望:“我要到印度去,到加尔各答去,去那里侍奉基督——去那里为情人中的穷人服务。”
 
——也就是说,也就是说,她要加入修女会。
 
从那以后,几十年过去了,她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决定。她说:“我想,这是上主的圣意,是他的选择,不是我的选择。”
 
修道院的高墙把加尔各答分隔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高墙内,是鲜花与绿草,是美丽和优雅,是高贵和体面,是安全与舒适。而高墙外,却是混乱,是流浪,是贫穷,是饥饿与垂死。然而,修道院的生活越是舒适,姆姆内心的不安就越是强烈,她渴望走出高墙,去帮助那些可怜的人,她说:“他们都是上帝亲爱的儿女,他们也有权享受上帝的恩赐。我要把上帝的爱带给他们。”
 
有一回,德兰姆姆看到街边的阴沟里躺着一个人,他的半个身体都被蛆虫吃掉了,看起来非常恐怖,也非常令人难受。但她还是把他带到救济所,给他清洗,竭尽所能地安慰他。过了不久,那个人就死了。死之前,他说:“我像牲畜一样的在街上活了一辈子,但你们却让我死的时候像一个天使。”
 
姆姆说,他如此不堪地活了一生,死时却没有诅咒任何人,没有说任何人的坏话,也没有责怪社会和命运。他就像一个纯洁的天使,这就是我们人民的伟大之处。
 
然而,在德兰为垂死者服务的事迹被报道后,很多人不理解,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浪费。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很多活着的人都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而德兰姆姆却把资源耗费在那些垂死者身上。
 
但姆姆却认为,即使是那些即将死去的人,也是生命,而且同样是尊贵的生命,他们也有权利获得人所有的尊严,尤其是,他们也有权利享受来自上帝的慈爱。我们知道,一只援助之手对于一个溺水者意味着什么,但还是有人对姆姆的工作提出异议,甚至是批评。有人说她的举动很幼稚,因为这样做并不能改变整个世界;有的人说她实际上在客观上帮助了那些应该对贫困负责的人;更多的人指责她只关注贫困,却不关注造成贫困的根源。
 
但姆姆说:“社会的进展是必要的,但这并非贫苦人所需,如果有一个人即将死去,那么我们根本没时间去探究他为什么会落入这般田地,然后去列举一系列可以补救的社会法案。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帮助他平静而有尊严地死去。”
 
姆姆还说:“我们帮助的,是那些无论你为他做过什么,他在某些方面仍然必须依赖别人的贫穷者。总是有人说,与其给他们鱼,还不如叫他们怎样钓鱼。我们只能回答,多数接受我们帮助的人,甚至已经没有了手握钓竿的力气。”
 
上帝以他的大智慧聚万众于这个世界,他知道没有人能够掌控全局,所以使一些人耕耘这个领域,而使另外的一些人去耕耘其它的领域。姆姆走上街头扶起那些徘徊在死亡边缘的人,而造成这些人垂死街头的社会根源,则让那些政治家,经济学家,教育家及别的权威去发现,去解决吧。
 
印度人说,不要试图把我们的穷人改变成基督徒。姆姆说,只有一位上主,他是独一无二的,是万物之主,因此,每个人在他面前都是平等的。她要做的,应该是帮助一个印度教徒成为更好的印度教徒,帮助一个回教徒成为更好的回教徒,帮助一个基督教徒成为更好的基督教徒。任何在街上遇到的穷人,她带回来,而不论他们的宗教信仰。在他们死后,她照着他们的宗教信仰为他们实行葬礼。
 
姆姆的事迹给印度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更是史无前例的。她以一种真实存在于上帝面前的人人平等,悄无声息改变了许多印度人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到后来,一些出生于印度婆罗门种姓的上层女子,也开始频繁出现在姆姆设立的临终关怀院,并且跟修女们一起亲手照料那些不久于人世的穷人。这在过去是不能想象的。因为在过去的印度,这些被他们照顾的穷人中的穷人,通通都是卑贱的“不可触摸者。”
 
一个印度教徒对姆姆说:“现在我知道你们在这里干什么了,你们把那些不幸的人拖回来,然后再把他们背到天堂里去。”
 
还有一个从外地出道加尔各答的人问一个印度教徒:什么是基督教?印度教徒回答说:付出!而上帝也正是因为爱世人太深,以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宁可让自己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用自己的宝血来洁净世人的罪恶!
 
姆姆说:“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根本原因,而贫穷则是我们拒绝与人分享的结果。既然世界上的一切,都来自上帝的恩赐,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那么当有人在饥饿和贫困中苦苦挣扎的时候,富人便没有权利独自支配自己的财富。”
 
她还说:“在我们当中,若然有些贫困的兄弟姊妹,死于饥饿,这并不是由于神没有关心他们,而是因为你和我都没有伸出援手,成为神的器皿,将爱带给他们,给他们食物和衣服。因为我们未能觉察基督以忧伤的装扮出现,身处于这些饥饿、孤寂、无家可归和四处寻觅栖身之所的人当中。神与这些饥饿、患病的、赤身露体的、无处栖身的人同在。
 
这些人饥饿,所渴求的不单是日用的口粮,而是爱、别人的照顾及与他人的关系;这些人赤身露体,所需要的不单是用来蔽体的衣服,而是一份爱,一份甚少人愿意付出给陌生人的爱;他们无家可归,所需要的不单是一座坚固的房子,而是别人视他们为亲人的那份关心。
 
姆姆说:“我们试着向穷人中的穷人传达的信息是:我们无法解决你的问题,然而即使你身体残障、酗酒、或者患有麻风,上帝依然爱你。不管你痊愈与否,上帝对你的爱丝毫未减,而我们在这里正是要表达这份爱。如果我们也能帮助他们减轻些许痛苦,那固然很好,不过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无论出于如何的痛苦与折磨,上帝永远爱他们。”是的,有的人虽然身体没有麻风,但有可能,心里长了麻风——冷漠。而冷漠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糟糕最可怕的一种疾病。因为它必然导致一个悲凉的结果,就是是你身边的人,感到不受欢迎,不被爱,感到被忽视,被遗弃。身体的麻风有传染性,心灵的冷漠更有传染性。
 
所以姆姆一再强调:“绝对不要让任何人,尤其是你身边的人,感到孤单及不被爱,这是所有疾病中最糟糕的疾病。”
 
有一个病人,全身溃烂,令人无法注目。在姆姆悉心地照料他时,他却带有讥嘲的口吻说:“你为什么能够忍受我?是因为我这个样子,令你感到高兴了吧?”姆姆回答他说:“跟你所受的苦比起来,我所做的都算不了什么。”过了一段日子,这个古怪的病人终于被感动了,他对姆姆高喊:“愿你受光荣。”姆姆却真诚的对他说:“受光荣的应该是你,因为你与基督同受苦难。”
 
姆姆说:“我所要传达的有关和平的信息只有一个,那就是:彼此相爱,如同上帝爱你们一样。”很多义工对彼此相爱都有独特的体验:并不只是付出的一方在爱,实际上,接受的一方,也在爱。有些深感人生空虚的义工在为穷人服务的时候发现,原来人生还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而最后获得满足的不仅是被服务者,还有他自己。
 
有一个义工写道:“我开始哭泣。原本以为自己是在为别人付出,现在才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我是在为自己奉献,而不是为他们。我这么做,是因为内心需要帮助,我的付出是为了心中急需治疗的事物——那是我对爱的需求。”
 
所以姆姆说,当他们离开的时候,没有一个是依然故我的。
 
是的,当他们离开的时候,他们全都被改变——他们只是服侍病人,搬运尸体,但最后却全都被改变了。如果以前是空虚的、疏离的、冷漠的,那么,现在则变得充实、信任、喜悦;如果以前是恐惧的、愤恨的、自怜的,那么,现在则变得宽恕、慈爱、感激;如果以前是不安的、怀疑的、贪婪的,那么,现在则变得果断、知足、接纳,并富有创造力。总之,如果以前是自我毁灭,那么现在——当他们从仁爱传教修女会走出去的时候,则开始自我完善。
 
事实就是这样,很多义工带着心灵的贫穷和疾患而来,但当他离去的时候,却成了一个健康完整且身心明媚的人。
 
——爱的真谛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付出。
 
对于姆姆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我有些害怕使用任何一个多余的词汇,以致于使得大家去专注于文字本身,而忘却了我是在跟大家讲她这样一个伟大人物的故事,然而,姆姆最后的故事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跟大家提一提的。
 
1997年9月5日晚上的加尔各答,大雨倾盆,纵横的大雨仿佛是加尔各答的眼泪。姆姆辞世的消息一经传出,成千上万的加尔各答市民就立即冒着大雨涌向仁爱传教会的总部。
 
他们并不都是天主教徒,其中更多的是回教徒,印度教徒和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很多人在雨中哭泣,就像突然失去慈母的孤儿一样。大雨一直不停,但没有一个人离去。大家都在雨中久久地等待,就只是为了向姆姆献上一束花,或是看她最后一眼,最后摸一摸她裸露一身的光脚板,最后跟她说几句话,虽然她再也听不见了……
 
加尔各答哭了,全世界哭了。
 
加尔各答的主教说,姆姆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最重要的启示,那就是:生命是有价值和尊严的。
 
然而我觉得,姆姆她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而她用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邀请我们去爱别人——去爱,直到成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3868-265577.html

上一篇:中国将首次收购美国境内石油资产
下一篇:时间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