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干年后中国的科研主体将在企业
蒋继平
2015年6月1日
纵观当今中国的科技领域,科研的主体在大学和国有的研究院所,企业的研发队伍规模很小,实力不足,经费投入更是微不足道。这个现象与西方国家大相径庭。在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美的发达国家,私人企业的科研投入是很大的,一般占企业毛收入的十分之一,所以,科研队伍实力雄厚,自主创新产品层出不穷。这是因为西方社会实行的是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竞争空前激烈,企业的竞争力全靠产品的质量。而要获得产品的高质量,首先要研发具有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这就需要独立自主的产品研发创新团队。我所在的一个小小的农业公司,一个由家庭成员为主的农场主,就花重金聘用了五位博士做研究。这在中国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的故事。也正因为这种具有战略远见的目光,使这个公司在业内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自从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研发机构后,市场占有率一路攀升,现在已经稳居业内第一的位置。
现在中国在科研方面的动态令我感到担忧。我担忧的主要原因是,这样的安排很难与国际接轨,很难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参与平等的竞争。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中国的科研产品只会是二流的,甚至是三流的,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缺乏高度竞争力。
不过,我乐观地估计,中国将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出现科研的主体向企业倾斜,也就是科研人员的大部分会主动走向企业的现象。我这么认为的主要理由如下。
社会体制已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猛步挺进。今天的中国,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主流,私人企业遍地开花。市场经济靠的是产品竞争力,产品的竞争力必然通过产品的质量来提升。所以,私人企业为了确保市场竞争力,必然加大研发的投入,尽力开创适应市场的新产品。
大学和国有研究单位几乎已经成饱和状态,接纳新的科研人员的空间很小,而每年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大学或者大学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这些人的就业趋向必然是具有一定实力的私人企业。有的人成为大型私企的雇员,而一些人更可能自己创办私人公司。
在全球化时代,要适应国际性的竞争,必然要采用与世界接轨的方法和程序,这是自由平等竞争的前提条件。中国人目前的主要做法是依靠外国人的核心技术来制造大多数产品。这实际上等于加工商,没有独立的产品拥有权,因而,产品的大部分利润被外国人拿走。要改变这种局面,唯一的办法是建立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开创出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虽然现在国内的一些年轻人,不愿意去企业做研究,主要是体制上的顾虑,但是,随着社会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变动,尤其是政府部门积极主动地鼓励开办私人企业,推动市场经济的进程,我估计今后这种现象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进程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政府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以及民间有识之士的勇气和战略眼光。
我殷切地期待着中国的年轻人主动地选择到企业发挥才能的那一天尽快到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