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对促进中国科普发展的个人浅见

已有 3050 次阅读 2012-11-23 00:35 |个人分类:国家时事|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国, 科普, 电视


对促进中国科普发展的个人浅见

 

蒋继平

20121122

 

今天是美国一年一度的感恩节, 是家人团聚, 设宴请客的日子。 太太也已经出去参加宴会去了。 我拒绝了所有的宴请, 独自一个人在家过着我的自由生活。在此特殊的日子, 想起了感恩。 为了表示真心的感恩, 对当年国家和人民公费送我出国深造的感恩, 我利用这个机会来为国家和人民做点有实际意义的事。

 

作为一个在科技战线奋斗了大半辈子的人说, 我对中国的科技发展有说不清的情愫, 非常关注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进展和动向。 因而,在昨天发表了“在中国做科普更难的若干原因”( 1)的博文, 对中国现阶段的科普工作深表关注, 借博文的形式指出了中国社会目前在科普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所以,现在我来谈谈促进中国科普发展的个人观点。

 

我在“在中国做科普更难的若干原因”一文中列出了导致中国社会目前科普水平低下的五个主要因子。概括地来说, 是人们没有读书的习惯, 对科学知识不感兴趣, 科普读物的质量不高,科普工作没有消费者群体,因而, 没有商业前途, 以及国家对科普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知道了这些问题, 我们就可以研究对策。 我个人的直觉是, 虽然中国人不爱读书, 对科学知识不是很感兴趣, 但是, 大多数人很喜欢看电视。 还有, 中国人目前对科学的热情不是很高,但是, 对于财富的欲望很强烈, 都希望自己能够很快地富起来。

 

知道了这种心理和趋势, 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 设计适合中国社会特色的科普措施。

 

鉴于这样的理念, 我认为要在中国有效地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 我们必须采取避其短处, 迎之所爱的策略。 具体地来说, 我们不应该在出版科普读物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和资源,而应该在电视上大作文章和宣传, 利用大众媒体的公共影响力来达到目的。

 

我的具体设想是, 由于中国的大众媒体是国家控制的, 国家应该下大力气, 在大众科普方面增加一些必要的投入,其中以建立几个专门的电视台频道推广科普知识为首选。 这一点可以借介美国的做法。 美国有许多电视频道属于科普性质, 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Discovery(探索)电视台。 这个频道的内容绝大部分是有关自然和科学的东西,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 看起来比较舒服。 我甚至幻想中国政府可以跟这个电视台的相关公司合作, 把这个节目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在中国播放, 只要一个中文翻译版就行了。 当然, 还是应该付一些版权费的。 不过,这个版权费应该很少。 主要要看谈判人的技巧和说服力。 把这种有利于整个人类的作品推荐给13亿人, 本身就是对产品制造者最大的尊重和宣传, 是不是? 我想理智和善良的制片人会认真考虑这种合作的。

 

除了引进这些先进的科技作品外, 还应该大力发展自己的产品。 由专业的科技工作者, 结合科学知识和艺术手段, 开发一些具有广泛教育意义的, 能够引起大众兴趣的优秀电视作品。 这是普及科学知识的一个方面。

 

为了迎合大众的向钱看的心理动态, 可以用科技致富的策略来促进科普的进展。 在这一点上, 也要利用电视的影响力。建立相关的电视台来介绍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知识。 具体地来说, 可以建立专门的电视频道来介绍木工,泥水工,家居装潢, 汽车基本保养技术,等等。 这样的技术介绍应该由一流的专家来做, 以使听者获得更标准化的技术。 这对工程质量的普遍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我想农村的广大青年希望凭一技之长发家致富的,会对这样的科普内容很感兴趣的。 说到这里, 顺便说一下, 美国人在这方面比我强多了, 无论是我的美国邻居,还是我的美国同事, 他们自己动手做一些基本的家庭维修保养的能力明显的比我内行。 可能与他们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教育有关。

 

写到这里,我虽然有点累, 但是还是乐意的。不过, 心中却没有多少底数, 不知道我的想法能不能受到中国政府的关注。


(1)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63459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635279.html

上一篇:在感恩节说说我的感恩
下一篇:当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没有消息时
收藏 IP: 98.208.235.*| 热度|

6 曹聪 陈小润 陆俊茜 李宇斌 chemphile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2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