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我为什么要求儿子去伐木 精选

已有 7552 次阅读 2012-5-22 07:42 |个人分类:经验交流|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儿子, 劳动, 义务, 伐木

我为什么要求儿子去伐木


蒋继平

2012521


在高二的下半学期, 学校要求学生在暑假参加一些义务社会活动。 这种活动被看成是一个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上大学作为参考资料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而,儿子在我面前提起这件事, 根据学校安排的几个活动项目, 征求我们的意见,供他选择。 我听了他的陈述后, 建议他参加伐木组的活动。


我知道伐木是一种很艰苦的工作, 尤其是在佛罗利达州, 又是在夏天, 沼泽地的森林中很潮湿, 很闷热, 蚊虫也很多, 因而,在这种地方工作,是对人的意志力的一种考验。 她的母亲一开始坚决不同意, 她不愿意让儿子吃这个苦。 心痛儿子是母亲们生来的天性, 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 我不做任何让步。 我对太太说:“作为一个父亲, 也和您一样, 希望儿子生活在幸福之中, 不要经受苦难。 可是, 作为一个父亲,也有责任帮助儿子学会在社会中生存的本领, 要帮助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要帮助他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而现在这种伐木的工作正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千万不能错过这种机会。”在经过几番的争论后, 她妈妈终于接受了我的观点。 儿子很懂事, 他自己也想去亲身体验一下这种来自自然的挑战。他就很自觉地选择了去伐木这个工作组。


暑假到了, 他在学校的规定时间跟伐木组一起出发, 到本市郊区附近的一个沼泽地伐木去了。 我第一次去接他的时候,看到他浑身湿淋淋的, 全是汗, 手臂上,脖子上, 腿上都是红斑和伤痕。这些红斑是蚊子叮的, 伤痕是树枝划伤的。 面对这种景象, 我一阵心酸 , 几乎要掉眼泪,心里在说, 儿子,让你受苦了, 可是, 今日你受苦, 来日你必然从中获得丰富的回报。


回到家, 他妈妈看到儿子这个可怜相, 心痛得很, 眼泪哗哗地流,一边为儿子疗伤,一边在埋怨我心恨。 在这件事上,我是内外受罪。


我问儿子他自己如何感觉。 儿子说:“没想到佛罗利达的野外工作是如此的辛苦, 怪不得几乎每天看到您浑身大汗地回家。要不然, 真不知道您的辛苦” 我继续问他: “你能不能坚持下去?” 他说别的同学能坚持下去, 他为什么不能。


听了儿子的话, 我心里真是很高兴, 也放心了许多。 他妈妈听了,也不再责怪我。


我教子的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孩子们知道生活中一些苦难是磨练人意志的必修课, 对人生的健康成长是有好处的。 说实话, 我能在失去大部分听力的情况下学好英语, 在美国一流的院系跟正常人一起读完博士, 靠的全是坚忍不拔的意志力, 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毅力。


在平常的思想行为上, 我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可是, 在生活方面, 我是很体贴他们的。 在儿子快要到法定年龄可以自己开车上学的时候, 我就早早地为他准备了一辆汽车, 这样的话,他就可以自己开车上学, 省去了乘校车的许多不便, 也省去了他一些时间, 更为他提供了方便和自由。 因为高中的上课时间很早, 6点钟就得起床, 6 点半必须乘校车上学。 为了让他多睡一会儿,在他还没有达到法定开车年龄时, 我通常牺牲自己的时间, 亲自开车送他上学。这样的话, 我自己每天早晨就少睡了一个小时, 而儿子就可以多睡半个小时。


前年回国时, 听到一些亲戚朋友说, 他们为了不让他们的孩子参加高中生的暑假义务劳动, 花钱买通学校有关部门, 这样的话, 可以避免孩子们受苦。 我听了后, 只能感呔“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想, 我儿子能够拒绝我为他买宝马, 是因为他深知我挣钱的辛苦, 也是因为他自己有这种亲身体验。


我给儿子的一条忠告是:“吃得黄连苦, 方知蜜糖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573620.html

上一篇:为什么我们尽了努力还是平庸
下一篇:家庭生活中很有用的五句话
收藏 IP: 98.208.235.*| 热度|

60 吴飞鹏 张伟 丛远新 黄振宇 苏德辰 李宇斌 崔全顺 罗汉江 张玉秀 黄灿平 朱新亮 武夷山 王军强 胡瑞祥 谢玉江 牛文鑫 曹聪 张鹏 王丽 张毅 焦豹 金小伟 陆俊茜 刘安金 丁大勇 邸利会 林中祥 吴景鹏 石磊 罗淼 曹凯 喻海良 官觊文 何龙 王泽斌 褚海亮 水迎波 王芳 钱磊 徐明昆 徐长庆 曾新林 王桂颖 王一华 杨正瓴 王春艳 党矗 张焱 张启峰 aichengzhang neilchau qiyyun21 ycan harrypsy BOBOa0 yunmu zhujia FloatingRose liangqiang loseed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