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中国应当创立地下气科学!

已有 4041 次阅读 2021-9-11 19:13 |个人分类:地下气科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应当创立地下气科学!

张学文 2021 09 11

刚才看到孟现柱博主的气垄技术——土壤加气增产技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1857-1303765.html  很感动。把气管子插入土壤中向植物补充气体可以增加农作物产量,这个思路很新鲜(不知道可以推广到什么程度)。而这再次让我看到地下气对生物的重要性,此前我主要注意到了

1.         海洋(海水,河水,湖泊)里如果没有水中的氧气,鱼是活不成的。

2.         沙尘暴,雾霾(我认为)与沙漠、土壤中对空气的吞吐有关。

3.         气象学从来不考虑空气进入下垫面的问题是其理论弱点。气象学仅承认大气在地面以上的运动(水分除外)

4.         气象部门应当在土壤中测量大气压力(以与百叶箱的大气压力做比较,其深度在5米附近)

现在看到给植物的根部加气可以增加产量的事例,确实让我高兴。这也催生了本博客的标题:让我们行动起来创立地下气科学!

-----

不是已经有了地下水科学吗?

现在应当建立地下气科学了

 

下面是2014年我发在中国气象报的有关文章,做参考

 

 

【科普漫谈】大气也在呼吸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40615

张学文 

   经典气象学把空气的下垫面看作是刚体,认为空气不可能进入下垫面(刚体),也没有从下垫面进入大气的气流。在这种模型下,垂直于地面的风速等于零。但是,上述观点仅是一种近似。实际的大气下垫面(海洋水面、土壤、沙漠、积雪等)并不是刚体,垂直于地面的气流肯定存在,而吹雪、沙尘、水龙卷都是它的伴生现象。也就是说,大气存在着呼吸过程。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农民为什么要耕地?从气象角度来看,耕地就是使土壤变松,让空气进入到土壤中。卖鱼的商人为什么要在盆中通一个输送空气的管子?这是要为水里加进空气以维持鱼的生命。鱼如果得不到新鲜的空气就会憋死,农作物也需要从土壤里获得空气。这些例子说明空气是可以进入到土壤或者海水这些下垫面的。

  我们打开一瓶啤酒,会看到大量的气泡随着啤酒一起冒出来。这气泡是制造啤酒时压入的二氧化碳。而打开啤酒瓶时,压力的突然降低,使得大量的气体从液体的啤酒中进入到空气中。此外,我们再想想,沙尘暴中那些本来安居于下垫面中的尘土为什么会进入空气中?很明显,是有垂直于下垫面的气流把这些细颗粒物带入到了空气中。仔细想想这些现象,我们应该承认空气是可以进入下垫面(海洋、土壤、积雪等)的,而下垫面有时也会把它含有的气体再吐还给大气。也就是说,大气确实存在着呼吸过程。

  那么空气在什么情况下会挤入下垫面,又是在什么条件下吸收下垫面的气体?我们首先需要考虑下垫面表层附近的气压差。如果空气中的气压大于下垫面中的气体压力,则空气被压入下垫面;如果下垫面中的气体压力大于空气压力,则下垫面中的气体就会向大气释放。夏日中午的汽车行驶在土路上会卷起数米高的尘土,是因为汽车轮子压过地面以后会留下短暂的真空,中午土壤的温度很高使得其中的气体压力变大。于是,土壤中的空气压力突然(短暂)高于空气中的压力而形成了尘土飞扬的局面。所以,我们需要分析下垫面中的气体压力以及它与近地面空气压力的差值。

  气象学中的吹雪、沙尘暴、水龙卷、浮尘等自然现象,也可以从空气的呼吸过程联系起来认识。在下垫面附近的风存在着阵性,这种阵性反应在空气压力上有短暂的变化(流体的伯努利方程),地面上积雪中的空气不会立刻适应它,于是就出现风吹雪的现象。下午的土壤很热,根据气体的状态方程,在体积不变时温度的升高引起土壤中气体压力增加。一旦空气压力小于土壤中的气体压力,土壤中的空气就迅速进入大气,而土壤中的细颗粒也随之升天,这就是沙尘暴。以此类推,我们不难想像:当一个气压很低的龙卷风进入水面时,它会把水里的空气吸入,也会附带着把水变成水滴吸入空气而成为水龙卷。

  承认空气与下垫面之间的空气吞吐,还使我们对霾的认识有了新的视角。霾仅是由于人工排放的气体污染物形成的吗?下垫面既然把沙尘送入空中,为什么不能把尘埃、PM2.5这些更细的颗粒物送入空中呢?因此,我认为,研究PM2.5的问题,需要分析土壤中的气体压力以及它与地面大气压力的差值。

  气象部门过去开展了对大气的压力、温度、湿度以及土壤的温度、湿度观测。现在来看,我认为,气象部门应当再进一步开展土壤的气体观测,即要建立土壤中(距离地面4米至10米)气体压力的测量仪器、测量方法的研究以及布局土壤气体压力的观测网。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4612日三版 责任编辑:唐淼)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学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80359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303798.html

上一篇:青海西宁月降水量与气温的关系公式很好
下一篇:青海西宁气温,降水的月份余弦公式也不错
收藏 IP: 110.152.220.*| 热度|

12 宁利中 尤明庆 杨正瓴 檀成龙 孟现柱 周忠浩 杨学祥 高友鹤 戴新刚 晏成和 彭振华 张鹰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6: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