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全国人民都兴奋,科学网上也是喋喋不休。现在一阵风终于刮过去了,科学网对诺奖的事莫言了。你们不说了,我趁机说两句。
莫言是山东高密人,科学网上高密博主貌似不多,山东的博主貌似可以沾个小光说莫言是俺山东人,也趁机骄傲一番。我们家是山东南部的,与江苏徐州为邻,距离高密较远,想沾个光不好意思。经过深刻思想,终于找到了一条不但不用沾莫言的光,而且骄傲的说莫言先生获诺奖,俺们家乡发生的事也立了一个小功,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一件事情被莫言写进了小说了,题目是《天堂蒜薹之歌》。
事情发生的时间小说里说的很准确,1987 年5月28日,里面其他内容都与蒜薹事件本身有一定距离了。蒜薹事件是这样发生的,2000年前张骞出使西域从新疆奇台带回来的胡蒜在山东找到宜居地后都是小规模种植。在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召唤下老百姓渐渐发现种植经济作物的大蒜比种植小麦收入要高数倍,政府也积极鼓励百姓大面积种植大蒜,85年、86年大蒜生产的蒜薹高达5、6毛钱甚至1元钱一斤,在市场经济逐渐活跃的氛围下外地客商纷纷来这里收割质量好耐储存的蒜薹,政府也从蒜农和收购商那里赚到了好处,87年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风调雨顺,蒜薹丰收在望,蒜农高兴,政府眼里更是冒出道道金光。以前来收购蒜薹的客商来到苍山境内是不收费的,只有收购满蒜薹,才收一定的税。今年只要是外地客商的车,进来就必须先交一大笔钱,结果,客商纷纷逃离。丰收的蒜薹没有了买家。再像从前那样用独轮车推着到外地卖已经不现实了(产量多了),虽然本地也有小说中所说的冷库,但也远远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蒜薹的价格一路下跌,1毛,8分,5分钱一斤,指望蒜薹钱还债的,盖屋的,娶儿媳妇的,全泡汤了,路边都是老百姓扔的蒜薹,不少想不开的人就喝药自杀了,于是有人一声吆喝,老百姓揭竿而起,跑到县政府用蒜薹一阵乱抛,继而打杂泄愤,很快蔓延到全县,酿成闻名世界的蒜薹事件(VOA也报道了该事件)
。最后抓了人,撤了县委书记。当然,由于莫言没有亲自跑到蒜薹的发生地进行考察,所以里面的事物描述也不是很准确,例如他说拔蒜薹,我们那里说di(一声)蒜薹,而莫言小说里说拔蒜薹。蒜薹收获后20天左右事大蒜收获,如果没有精心收藏,蒜薹早已烂掉了,小说里让他们同时出现也是不准确的(腌渍的蒜薹可以放较长时间,而且没有蒜的难闻气味),当然小说不是科学,不是科普,没有必要责备求全。
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以此为引子,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虽然以高密地区为主,但里面的事情在蒜薹的发生地也是大同小异,比如换亲(家里穷,儿子找不到媳妇,就用女儿来换);比如有人为了逃避火葬而偷偷埋了,结果被告发后把尸体扒出来,用柴火焚烧;女孩为了自己寻找爱情而逃媒妁之婚等都是在那时常发生的。
总的来说,莫言写的东西还是非常现实的,就像温总获得农民奖一样,莫言的作品也是写农民写社会的下层反映现实生活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380-623206.html
上一篇:
这张照片貌似PS下一篇:
看到这样的学校你的感觉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