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王侯将相们整天酒山肉海,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文人墨客则用酒来激发创造灵感,李白斗酒诗百篇;韩熙载用醺醺夜宴巧释皇宫内的猜疑;不得志时期的曹操则发出何以皆有,惟有杜康的感叹;三倍两盏淡酒更增加了女词人李清照的哀愁;杜甫更是高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现在酒文化继续被提升,且不说周总理将茅台酒推向世界也将中国文化推向了世界,且不说中国凡是都要研究研究的深刻含义,且不说那个叫李什么的年轻人酒后撞人喊出了“我爸是李刚”豪言壮语,且不说入狱的威胁也挡不住的酒驾。连我感到劳累的时候,看到有好菜的时候,天气十分热的时候,都要找点或白酒或啤酒呷上一盅抑或两杯。
在文学上最经典的喝酒当属孔乙己了,他穿着长衫站着喝酒,一碟茴香豆,二两老烧酒,别具一格,栩栩如生的形象让每个读书人都忘不了。
但以上所说的都不是喝酒的最高境界,能进入最高境界的是小时候见过的乡亲们的喝酒。
话说当年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吹到小的村庄,我们村子就一个卖油盐酱醋日用品的代销店(当时叫门市部)是供销社在各村设置的最小单位。代销店一进们就是一个长柜台,一个大的缸被磊进柜台的转角处用来放粗盐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盐,当时的盐好像1毛多钱一斤,店主就用秤盘子从缸里挖出一些,秤完放进买盐的瓢子里。
由于那时候没有什么电视,连收音机也不多,因此,下午放学后能进行娱乐的地方也就是代销店附近了。每当下午时候,就会有一个两个(同时两个的不多)上了年纪的人(四、五十岁)来到小店,要上几毛钱的酒放进事先保存在店里的茶碗里,从衣兜里拿出从地里摘的一个青辣椒或者一个蒜瓣,呷上一口酒然后小心翼翼地小咬一口辣椒或者蒜瓣,然后和周围过来玩的人们或天南海北地大聊或家长里短地小叙,一边不忘品味酒气,好像很香似的。有时候蒜薹下来了,或者黄瓜长起来了,乡亲们的酒肴就更丰盛了,他们喝得也就更带劲了。冬天或者初春地里是没有什么菜肴的,估计家里人对他们喝酒的态度也不是很支持,他们就只好空着手到小店里,打上一两毛钱的酒,喝上一小口,然后在柜台上捡一个盐粒子,喝得仍然很香,边喝酒边聊天,一小碗酒下肚,脸上开始泛起红晕,咂巴咂巴嘴,趁着嘴里的香味走了,一场酒的菜肴就是几个盐粒!
这是我见到过的喝酒的最高境界,好像现在没有了,我喝酒是为了骗菜吃,永远达不到他们那种境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380-559335.html
上一篇:
谁更傻?下一篇:
从订婚礼金看知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