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原自沉汨罗江后,过了一百多年,贾谊被贬长沙及渡湘水。贾谊是个学霸,十几岁就在当地就很有名气了,吴廷尉做河南郡守的时候把贾谊招到官府中担任职务。在吴廷尉的极力推荐下,贾谊入朝当了博士,成为皇帝出谋划策的顾问。当时贾谊年仅二十岁,是同事中年龄最小的。贾谊就会积极发言,汉文帝非常高兴,一年之内就破格提拔贾谊为太中大夫。
贾谊也确实很有独特观点,他认为汉朝建立已经二十几年,天下和谐融洽,正应该改正历法,改换朝服的颜色,制定法律和制度,决定官职名称,恢复礼乐制度,他还详细起草了章程和文件。贾谊招来了别人的愤恨,其中以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几个人意见最大。汉文帝为大局着想,把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辞别汉文帝,踏上了去往长沙的旅途。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空气潮湿,害怕自己不适应那里的环境,他又担心自己寿命不会长久,名篇《吊屈原赋》就是此旅途中写的。
贾谊任职长沙的第三年,有一次一只鵩飞进他的房间,他又再次心情低落,写下《鵩鸟赋》。
这篇赋体现了道家思想,文中写道:时间万物的变化,本来就没有停止。运转迁移,或推移回还,万物变化运转,反复无定。形与气互相移转连续变迁蜕化,精微深远,没有穷尽。福是祸的诱因,祸是福的根源。忧与喜聚集在一门之中,吉与凶同在一个区域。..........千变万化未必有终极。偶然为人,哪里值得贪恋珍惜,而死亡又有什么值得忧患的呢?............得天地之道的人安然宁静,独和大道相处。放弃智虑,遗弃形体,超脱于万物之外自忘其身,深远空阔,与道浮游。人生如木浮水,行止随流;把自己的身躯完全托付给命运,任凭自然,不私爱身躯把它归于自己作为私物,活着仿佛随波逐流,死去好像休憩长眠。深邃得好像深渊潭水般幽然,漂浮得好像没有羁绊的小舟般自在,涵养空虚之性而浮游,德人不被万物牵累,知天命而不忧愁。
又过了一年,汉文帝想念故人,召见了贾谊。没过多久,汉文帝委任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就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小儿子刘胜,刘胜天资聪慧,非常喜欢读书。
几年以后,梁怀王骑马的时候不幸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贾谊深深地自责,认为是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尽责。贾谊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一年以后,贾谊在郁闷中死去,年仅三十二岁。
大文豪苏轼写了《贾谊论》,针对于贾谊的怀才不遇和英年早逝,苏轼结合贾谊自身的问题冷静分析了其悲剧的根源,苏轼这样评价贾谊“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说:人有才能并不难,要让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才是最难的。一个君子想要达到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也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就连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也没法比啊。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年轻人,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
对于贾谊和同僚的复杂关系,苏轼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感情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他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了。
仔细阅读《贾谊论》,佩服苏轼的见解透析,豁达超脱,以及他海纳百川的胸襟,其实,他的文章不只是论的贾谊,又何尝不是写给每一个有梦想的年轻人的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