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bing1877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bing187717

博文

倾听心灵深处的声音丨《安全情报学导论》专著后记 精选

已有 3651 次阅读 2022-2-15 06:5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也许很多人与我相似,读者对一本书的阅读是从一头“前言”一尾“后记”开始的。一本科学著作的正文内容往往是作者用“脑”形成的相对中规中矩的理性产物,而后记部分则往往是作者用“心”呈现的相对自由随意的真情流露。要真正读懂一本科学著作,真正走进和读懂作者(特别是性格相对内向、不善言谈的作者)的内心,那就必须阅读它的后记部分。正因如此,在撰写拙作《安全情报学导论》一开始,我就计划和思考在本书付梓之际要如何肆意地挥洒激扬文字,通过后记的形式品味过往,反思现在,展望未来。本拙作行将付梓,在这一时刻,很多话一下子涌上来,实在是情之所至,我想用后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展现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所感所悟,也算向读者提供一些必要的“情报”。现在正值还是寒假假期,由于白天要履行一名父亲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带娃陪娃,这些文字是在小孩睡后的夜深人静之时完成的,我想这样的时刻极好,因为夜深人静之时往往更容易陷入深度思考、更安逸地憧憬诗和远方、更好地表达内心感受!

写作是漫长而艰辛的,历时数百个日日夜夜的伏案工作,经过N次讨论与修正,在拙作即将付梓之际,我长舒了一口气,算是又完成了自己真心想做的一件事。在此刻,呈现在我脸颊的并非仅是笑容,更是五行长长的热泪:一行是对恩师(本书第二作者吴超教授)的感激之泪,一行是对亲人的感恩之泪,一行是对所有关心、支持和鼓励我的同仁、亲戚、朋友的感谢之泪,一行是对自己的感动之泪,一行是对安全情报学研究的用情之泪。这是因为,她们给予我的强大能量共同促成了我对安全情报学研究的冲动、专注与热情。
说到这里,想必读者已经知道了本书2位著者之间的关系,他们是师生关系。成为师生是一种缘分和幸运,拥有莫名的默契和共同追求是一种缘分和幸运,共同研学著书是一种缘分和幸运!更有缘和幸运的是,这将是我们一起合著的第九本书。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数字“九”是一个幸运数字,寓意“永恒”、“无数”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永远呈上升趋势。希望以此拙作为基点,我们还可以产生更多更心仪的学术成果。我坚信,这一份缘分和幸运定会继续延续,上述愿望定会实现,因为我们二人之间有高质量的难得师生关系。我起初想不到到底用什么词来贴切表达我们间的师生关系。最后,我觉得引用吴超教授科学网博客博文和给我邮件中的话来形容和表达,是再好不过了。他曾在博文和给我的邮件中写道——“尽管我们年纪相差34岁,他90后,我50后,但我是他的老师又是他的朋友”、“哈哈,我们科研兴趣一致,你也很坚持,我们算是难得的配对了”、“我们之间没有学术‘代沟’,是很搭的一对老少配”。
近年来,由于个人学术兴趣推动和新时期安全科学理论创新需要等因素,我持续开展安全情报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算是误打误撞进入了图情学科特别是情报科学领域,并在图情类期刊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且在图情学科领域拿到了属于本人科研的“第一桶金”。目前,本人主持获得资助的几项纵向科研项目都是图情学科领域的科研项目,本书就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隶属图情学科)的最终成果。这里,与各位读者分享,是什么驱使我进入了情报科学领域的。我想,主要是我对交叉科学研究的认识、理想和追求驱动。目前,很多人都说自己在从事交叉科学研究。那么,谁才是真正的交叉科学研究者呢?我认为有两个直观的衡量判断指标:一是,所开展的研究内容的确属于交叉科学;二是,研究者在自学科和相关他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都能发表研究论文。我从事的安全情报学研究属于安全科学和情报科学的交叉领域,我的理想和追求是——我安全情报学研究成果需要在安全科学和情报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都能发表研究论文。正是这种交叉科学研究的认识、理想和追求,驱使我不满足于仅在安全科学领域学术期刊发表研究成果,必须进入情报科学领域期刊发表研究成果并得到他们的认可或批评指正。
同时,我非常愿意与各位读者朋友分享一下在这段旅程中的一些个人科研心得体会和收获。若读者已阅读了本书的前言部分,你就会知道,系列安全情报学研究成果和本书是我的用心之作。概括而言,在撰写本书的这段时间,收获颇丰,我深刻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一个人把专业和工作作为一种幸福时,虔诚便来自心底。具体科研心得体会和收获主要有以下七大方面。
第一,学术研究需要一份简单。道家名言“大道至简”告诉我们:简到极致,便是大智;简到极致,便是大美。我确实算是一个生活、思绪、兴趣和追求相对简单的人,没什么生活情趣,也不想紧盯考核指标和指挥棒追求所谓的业绩或“帽子”,生性向往自由,最大的享受和愿望是可以听着快活的广场舞曲地一个人读书和写作。也许正是这份简单,才促使自己较快地完成了这本拙著。
第二,学术研究需要一份宁静。记得曾读过一篇文章,标题是“为什么我们缺少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文章内容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众人纷纷点赞。多给自己留点“安静的时间”确实不易!我们经常想着“热闹”,但最终发现,带来成长的却大多是属于自己的“安静”。
第三,学术研究需要一份全心投入。常言道:“十年磨一剑”。我想,这句话表达的真实含义也许是投入做一件事的有效时间,而并非必须要达“十年”之久吧,更何况十月之久就可孕育一个新的生命呢!本人自攻读博士学位开始直至完成本书,几乎每天(包括大多节假日)从早到晚我都在思考它,钻研它,丰富它。
第四,学术研究需要保持一份兴致。我坚信兴趣是科学研究活动的动力和精髓,我不敢说我的研究根本没有为名利而所为,但我敢说,它更多的是基于兴趣的探索。正是这种不受太多名利所累的自由探索,我才觉得它其实还蛮有意思和价值。正因为如此,我也无须太多被动的“坚持”,也愿意牺牲休息时间撰写本书。
第五,学术研究需要一份相信和坚守。我的学科专业背景是安全科学与工程,它被设置在理工科学院,我在理工科学院算是一位“特别”甚至“另类”研究者,因为我所从事的安全科学(包括安全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偏社科属性,这与理工科学院的主流科研方向和考核评价体系存在巨大差异,成果考核时很难被算数,有时候甚至觉得有些憋屈。其实,上述问题是目前国内文理大交叉学科科研工作者普遍面临的问题。幸好我一直相信和坚持了我的选择,坚信“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不仅有可为,且大有可为”,一直坚持在安全情报学领域深耕,最终才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通过这一宝贵经历,让我才真正明白那就话——“因为相信和坚守,所以看见”。
第六,学术研究需要一份格局。高层次的研究成果需要研究者拥有大格局。本书的完成源于一份大格局:真正属于大安全的研究视野,“敢于创建新学科,敢于国际领先,理论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学术信仰,“甘坐冷板凳,坚守兴趣,十年磨一剑”的学术魄力,“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的学术追求,“定蓝图→产系列(成果)→成体系”的科研方法论。
第七,学术研究需要一份真情。无论对人、事或物,人终究是感情动物。在我的科研路上,“安全”一词与我一直相伴,我们也算老朋友啦。我相信,任何的爱都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从结识,到喜欢,到爱,这既需要缘分,更需要漫长岁月的点点滴滴来积淀,来培养,这样才会萌生浓烈的感情。就连世间最伟大的母爱,也需要数月的怀胎。我要承认我对安全情报学研究的日久生情。相信很多读者也有此体会与感悟。还清晰记得我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致谢的题目是“安全,爱你是幸福的”。而且,随着时间一久,我对安全的爱变得越来越纯粹了。正是我对安全情报学研究的那份真情,才使我探索它肯花心思和时间。
做任何事是追求价值的。因此,希望拙作不要“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希望本书所传递的安全情报学的思维、理论与方法,能够为安全与情报科学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国家安全事业和谋求全人类的安全福祉做出一点小贡献。在此,我谨以此书献给热爱安全和情报科学事业(特别是安全情报学事业)的广大同仁们!目有星辰,心怀山海,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唯有相信,方可看见!希望在未来,我将继续对安全情报学的热爱深埋于心,继续恣意在安全情报学领域绽放生命热情!希望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能够争取早日孕育出《安全情报学详论》或《安全情报学》教材,不辜负各位读者的期盼。
想到冗长的文字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繁杂大量的信息容易让人迷失而找不到有用的情报,为了避免上述问题,那么就仅主要记录和分享上述更多关于安全情报学研究的个人经历和体会,让读者倾听我心灵深处的声音。
是为后记。

王 秉
写于二○二二年二月十五日午夜时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53670-1325314.html

上一篇:一名安全研究者的图情之旅:过程有点难但结果充满美
下一篇:论文写作表达的五个境界:正确、完整、简洁、生动、清楚
收藏 IP: 117.136.24.*| 热度|

9 姚伟 黄永义 张俊鹏 王启云 武夷山 宁利中 罗娜 许培扬 何应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