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然深秀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illy82725

博文

科研环境

已有 3842 次阅读 2007-6-7 16:47 |个人分类:校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今天是我们实验室几个研三师兄的毕业答辩。可是我一点都不想去。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是他不是一个好“父”,我不愿意过多评价自己的导师,毕竟他是我的长辈。我想说说实验室的课题状况总还是不算过分吧。我们实验室的硕士课题都是导师指定的,没有选择的余地,但是感觉确实没什么意思,不光我感觉没意思,同界的两个师姐也是如此,都是些研究得已经烂掉的东西,想要创新也是很难,基本上是拿软件说事,做完即可,用大舅的话说就是“拾人家的牙慧”。时常感觉导师对科研“不思进取”,几年了都没有什么项目,给学生一些凭空想来的课题做做混毕业了事。这正是不想去参加师兄答辩的原因,因为他们的课题做的怎么样,我心里也知道,去听也是浪费时间,学不到任何东西。

去年一个研三师兄的答辩时,被专家说他做的论文立意上就是无意义的。可是最后还是顺利通过,因为参与答辩的几位导师都是“近亲”。这样的论文也能毕业,我真是无语了!我班里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他导师更有趣,让他们自己找课题。导师的指导意义何在??

事实上,我认同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可以长时间不见面,但是课题导师一定要把好关。上面研三那个师兄有错,没有看出课题的错误;可是导师的责任不是更大吗,做课题过程中一定没有交流过。

好的环境会造就好的学者。我得赶紧离开这里,寻找真正做学问的地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33-2935.html

上一篇:和学生们一起吃午饭
下一篇:中国do什么best?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