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常见古生物(二)
——介形虫
介形虫是一种很小的虫子,小到肉眼几乎无法辨认,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看清它的全貌。就是这样的虫子,二百多年前就引起国际上科学家们的关注,进行了较长时段的观察描述、分类命名。后来人们的热情度有所下降。现在,随着石油勘探步伐的加快, 人们对介形虫又开始日益重视起来。
1985年7月底8月初,国际组织为介形虫在日本专门召开了为期8天的会议,可见人们对这个虫子是多么的重视!
介形虫属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介形虫纲,个体微小,一般在0.4-2mm,少数小于0.4mm或大于2mm。
别看介形虫个体小,但结构复杂,各种器官发育比较完善,身体分为头部和胸部,二者的接合处不明显。介形虫软体被包在两瓣壳内。壳形多样,躯体两侧对称,不分节,被包在两个壳瓣之间。壳面光滑或具各种瘤、槽、刺、脊以及其它纹饰,但不具生长线(这是与软体动物外壳的区别)。两壳瓣不相等,壳质分两层外层--钙质层;内层--几丁质,边缘可钙化。眼位于头部背侧,通常为单个的眼,多数介形虫不具眼。消化系统位于头部腹侧的口、食道、胃、肠及位于身体后端的肛门组成。无腮,通过薄的体壁自然扩散进行呼吸。除了个体较大、浮游类型的目之外,均缺少血管和心脏。肌肉系统复杂。
介形虫纲(Class Ostracoda)的甲壳动物,分布广。据估计,现生种数量大约在1万到1.5万之间,包括海生、淡水生和陆生种类。已知的灭绝的和现生的介形虫共有65000种,从寒武纪到近代已发现许多化石。由于其数量多,地理分布广,因此在地层中留下丰富的化石,可作为地层的指示化石。有的属通常用来指示地下石油的勘探。
介形虫生活领域广泛,能适应淡水、海水等多种生活环境。自寒武纪出现,一直到现代还相当繁盛。现生介形虫在海洋中、在陆地上的湖泊、沼泽、池塘、河流、甚至土壤间隙水(例如水井)中都有分布。海洋中介形虫多数种生活在近海底处,湖泊中介形虫也喜欢在浅水中生活,它们主要吃微生物和有机碎屑;与其它水生动物共生,少数为寄生。
在夏天的池塘内,或者一场大雨过后的涝池内,有许多小虫子,其中就有比蚜虫还小一点的虫子,密密麻麻的充满水中,那些就是介形虫,它们是水中大一点动物的食饵,鱼虾非常喜欢吃介形虫。
中国科学院的杨留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调查了全国各地区各类型100 多个较大湖泊, 并逐一讨论湖水的酸碱度 (pH值 )、盐度 (矿化度)、温度、深度和底质等湖泊环境等要素对介形虫生存的影响,提出湖水盐度(矿化度)可能是影响介形虫是否生存的主要条件,指出180 mg/L左右的湖水盐度(矿化度)是决定介形虫是否生存的最低极限值。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期湖盆中,有大量介形虫。延长期湖盆盐度 (矿化 度)适中,为微咸水湖盆,适合介形虫大量繁殖。介形虫在延长期湖盆各个时段都比较发育,特别是在延长期长8浅水三角洲中极为繁盛。长8湖水一般小于10米,阳光充足,氧气充沛,温度适中,矿化度适中较高,特别利于介形虫生长,当时介形虫充满湖盆水中,密度较大。这些介形虫是鱼类最好的食料,也是其它较大水生动物的食料。
绝大部分介形虫很难保存下来,一般死后成为碎片消失,但极少数还是保存在了岩石中,特别是在泥岩中保存了下来,在延长组一千多米的地层中,从延长组长10到长1层均发现了介形虫化石,尤其是长8浅湖沉积环境中保存的介形虫化石比较多。不同的环境介形虫种类不同,所以根据介形虫化石可以判断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苏德英、李友桂、庞其清、陈素娥等人,在《陕甘宁盆地中生代地层古生物》一书中所述,鄂尔多斯盆地(过去称为陕甘宁盆地)中生代发现的介形虫共有4科11属53种,其中延长组(包括地矿系统的铜川组)发现的介形虫有3科4属13种,分别为:
达尔文介科Darwinulidae Brady & Norman,达尔文介属Darwinula Brady & Robertson有6种:
长圆达尔文介 Darwinula oblonga Schneider.
斜达尔文介 Darwinula accuminata Belousova.
捷尔达达尔文介 Darwinula gerdae Glebovskaja.
柳林川达尔文介 Darwinula liulinchuanensis Zhong.
平凡达尔文介 Darwinula medialis Zhong.
子长达尔文介(新种) Darwinula zichuangensis (sp.nov.).
二叠纪介科Permiaanidae Sharapova,铜川介属Tungchuania Zhong有4种:
优雅铜川介 Tungchuania perelegana Zhong.
耳形铜川介 Tungchuania aurita Zhong.
粗苯铜川介 Tungchuania agrestata Zhong.
侯氏铜川介 Tungchuania houde Zhong.
(特别说明,铜川介属1980年之前未定科,苏德英等对比后与二叠纪介科相近,故归此科,但在属种特征上与二叠纪时期的介形虫有区别)。
浪花介科Cytheridae Baied,柳氏介属Lutkevichinella Schneider有2种:
网状柳氏介 Lutkevichinella reticulata (Zhong).
脊形柳氏介 Lutkevichinella costata (Zhong).
浪花介科Cytheridae Baied,棒神介属Gomphocythere Sars有1种:
美丽棒神介 Gomphocythere pulchra Zhong.
延长组13种介形虫中,最常见的是侯氏铜川介Tungchuania houde Zhong和柳林川达尔文介 Darwinula liulinchuanensis Zhong。前者常出现在延长组下部(长8-长10)地层,后者常见于延长组中上部(长1-长7)地层。
侯氏铜川介 Tungchuania houde Zhong表现为:化石中等大小(壳体长1.2mm左右),壳壁较厚,侧视近卵形、椭圆形或近长方形,背缘直,微向前方倾斜。腹缘中后部外凸较强。前中部向内凹。前段比后端低,呈窄圆形弯曲。后端呈宽圆形弯曲,与背缘交成明显的后背角。壳的后背部最高。壳面具不明显的小穴或呈细网状—蜂窝状或光滑(苏德英等.1980)。
柳林川达尔文介 Darwinula liulinchuanensis Zhong表现为:化石壳体小(壳体长0.6mm左右,明显比侯氏铜川介小)、呈长卵形,。背缘近直或微外凸。腹缘中前部微内凹。前段上部倾斜,下部呈圆形弯曲,后端下部斜圆。壳的中后部最高,最大厚度位于壳的中后部,壳的高度与厚度近等。左瓣大于右瓣,沿前、后端及腹缘叠置于后者。壳面光滑(苏德英等.1980)。
两者最大区别是:侯氏铜川介个体相对大、一般壳面呈细网状—蜂窝状花纹,柳林川达尔文介个体小、壳面光滑。
野外剖面观察时,在延长组地层中常见介形虫,如延河、韩城、铜川等中生界延长组剖面上可见侯氏铜川介、柳林川达尔文介等介形虫化石。钻井岩心观察,也常见介形虫化石。
这些介形虫化石具有一定的指向意义,因为介形虫虽然在半咸水、微咸水、淡水湖盆中都能够生存,但不同盐度及水深其种类不同,不同时代介形虫也有区别。利用介形虫化石可以判断古气候、古地理环境及沉积特征,也可以确定地层时代。因此,分析研究介形虫化石及其分布,对油气地质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3.06.08编写
参考文献: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陕甘宁盆地中生代地层古生物[M].1980.地质出版社
J.W.尼尔.1986.介形虫的研究现状、历史展望[J].微体古生物学报,3(3):325~334.
杨留法.1986.试论介形虫生存的主要条件—以我国现代湖泊为例[J].中国科学,第11期:1219~1224.
李钟模.1988.介形虫秘史[J].化石,第1期:24~25.
生物教科书,互联网
现代介形虫显微照片,放大约50倍(照片来自网络)
D104,延长组长8,泥岩层面含大量介形虫化石,
侯氏铜川介 Tungchuania houde Zhong
D104,延长组长8,泥岩层面含大量介形虫化石,
侯氏铜川介 Tungchuania houde Zhong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