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那些被要求向全世界开放的论文,真的开放了吗? 精选

已有 8332 次阅读 2018-11-15 12:5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2.png

《Nature》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受资助且被要求开放获取的学术论文,只有三分之二真正做到了开放获取。


步一 / Indiana University


1.jpg

(林墨插画师:何广生)


政府资助的科研经费一般来源于纳税人,因此,政府资助的科研发现应该向纳税人开放,这一逻辑是合理的。但出版商对于学术资源的垄断让科研发现与公众之间竖起了一道高墙,公众必须向出版商支持费用才能查阅研究论文,以至于一个疑问一直萦绕在很多人心中:那篇文章明明是我写的,为什么我要看还得向出版商付费?


今年9月,欧洲科研资助部门一致号召研究人员将其发表的论文向全世界免费开放;截止2018年10月24日,已经有14个欧洲科研部门参与了这项“运动”;而在此之前,已经有超过50个科研资助部门和700多个国际研究机构要求其资助的研究所发表的论文开放获取。不过,受资助的研究人员们是否真的将其论文开放了呢?近日,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Vincent Larivière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Cassidy R. Sugimoto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1],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上。

 

资助信息的来源


该研究使用了Web of Science收录的文章,并对文后致谢部分中提到的资助情况进行收集、归类、汇总。为了了解文章是否是开放获取,作者使用了一个名为Unpaywall的平台,这一平台上有上万个期刊和数据库的学术文献(截止2018年4月,9600万多篇学术论文)及其开放获取状态。通过DOI,作者将Unpaywall和Web of Science上的记录进行了匹配,成功匹配到1200多万篇学术论文;其中有135万多篇含有资助信息。

 

真的开放获取了吗?


研究显示,有三分之二受资助且被要求开放获取的论文真的做到了开放获取,这些论文的开放获取要么通过期刊官网,要么是通过作者自己或期刊以外的平台;美国机构的作者更偏向于使用自己或期刊以外的平台进行开放获取。对于这些开放获取的论文,大约有一半在上述两个途径上都做到了开放获取。

 

不同学科是否存在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生物医学、临床医学和健康方面的研究人员在受到资助后更倾向于将论文开源获取,但社会科学、化学和工科则比例较低。即便是同一学科,开放获取的比例也有差异。比方说,在化学学科,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所产出的论文有81%都做到了开放获取,但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CIHR(加拿大卫生研究院)资助的论文仅有25%做到。这一现象值得重视。

 

不同基金是否存在差异?


惠康基金(Wellcome Trust)资助的研究中,超过90%的生物医学、临床医学研究都做到了开放获取;考虑所有学科后的平均水平也有80%左右的有开放获取。而EPSRC(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资助的论文则仅有不到四成的可以开放获取。


美国NIH基金和惠康基金都明确要求,被资助研究所发表的论文必须开放获取,否则会中断资助。不过,他们是否执行了这项要求我们不得而知。不过,Larivière和Sugimoto发现,NIH通过PubMed Central资料库来收录其论文,惠康则通过Europe PubMed Central收录。这样,即便一位受资助的作者投稿到了一个(在正式发表或见刊前)不能将预印本上传到其他平台的期刊,这些数据库一样可以收录这些论文。


最后,跟大家分享几个开放获取的中文学术期刊平台(看域名就知道是不错的平台):

1.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http://www.oaj.cas.cn

2.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http://www.nssd.org



3.png 

[1] Larivière, V., & Sugimoto, C. R. (2018). Do authors comply when funders enforce open access to research? Natur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7101-w

 

林墨末尾.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46360.html

上一篇:有时候,女性比男性多发1.5倍的论文,才能得到相同的职位
下一篇:诺贝尔科学奖是否应该取消学科限制?
收藏 IP: 218.17.37.*| 热度|

6 黄永义 俞立平 王兴民 孙颉 liyou1983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19: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