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章轉載自王鴻飛先生的個人Blog,原文寫於 2007.04.27 於英國 Bristol〕
我們訪問Bristol的目的地,是英國物理學會的出版部(IOPP),落實和完善《化學物理學報》和IOPP的國際發行合作的相關問題。工作之餘,對Bristol的城市和歷史,以及大英帝國的發展和歷史有了不少直接的認識。Bristol曾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商業和工業城市,現在也是英國經濟發展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
日常用品與罪惡
要瞭解大英帝國的歷史,就應該瞭解英國人的最重要的日常生活習慣。一般的英國人一天要喝好幾杯紅茶,而且這紅茶中需要加兩塊糖和一小杯牛奶。牛奶是英國有的,但茶和糖卻需要從其他地方輸入。
為了滿足這兩個需要,英國人不僅同中國進行了鴉片戰爭,而且還在非洲和美洲之間進行了奴隸販賣。Bristol歷史上最為有名的,就是作為糖和奴隸販賣的重要貿易港口。商船在Bristol、非洲和美洲之間穿梭,運到非洲的是英國的工業品,交換到黑奴運到美洲,再用來交換美洲種植園中黑奴所種植和生產出來的蔗糖運回Bristol,整個貿易形成一個國際大循環。
在Bristol的British & Commonwealth Museum中,你可以瞭解到很多相關的歷史。英國人從17世紀開始,到18世紀末逐步取得海上霸權之後,就是通過各種正當和不正當的各種貿易徹底地改變了近代世界。
美國革命的直接導火索,正是高價值的茶葉。當時在美洲殖民地Boston的Boston Tea Party為了抗議英國本土對美洲課稅而不給予自己和英國本土同等的議會代表權,把英國東印度公司運到Boston的高達7百萬英鎊的茶葉投入海中。我原來讀歷史時以為倒掉的不過一些茶葉而已,沒想到價值居然是高達700萬英鎊。200多年前的7百萬英鎊,這是什麼概念?因為損失了這麼多錢,難怪英國人會不顧一切地對北美洲殖民地進行軍事鎮壓和懲罰,從而直接引發了英國的鎮壓和美國的獨立戰爭。
為了獲得中國的茶葉,東印度公司向中國輸送鴉片,從而引發了後來的鴉片戰爭。這些都是中國人民熟悉的事情,這裏就不講了。
今年是英國議會通過禁止英國商人進行黑奴買賣法案200周年。Bristol的British & Commonwealth Museum中專門進行Break the Chains的關於奴隸問題的專題展覽。現在,奴隸販賣的新形式就是所謂的人口販賣和強迫勞動力(Forced Labor)的問題,據稱在西方國家又有上升的趨勢。
糖和茶,這麼普通的日常用品,為了它們的貿易,卻帶來這麼多的歷史、政治和種族問題。如果不仔細認識,歷史的調詭怎麼能夠弄得清楚?
中國今天也在進行數目非常巨大的全球貿易。又有雖能很好地預測和控制她給世界帶來的變化和影響呢?
鴉片戰爭中的技術問題
Bristol最有名的景點之一便是1836年開始修建的Suspension Bridge吊橋。一百好幾十年了還照常能夠通行汽車和行人。吊橋下面就是從Bristol室內的港口入海的Avon河。在沒有蒸汽動力的時代,船舶進出Bristol港口必須利用每天兩次的潮水漲落。
鴉片戰爭中中國之所以大敗,是因為在1830年前後汽船的出現,使得船舶的動力不再依靠風力,而能夠逆流而上。所以,英國船隻沿將進入中國內河機動作戰,使得滿清軍隊無力防守。這也是我在Bristol來之後才搞清楚的事實。
我們時常談論歷史,多以政治和道義為出發點,而較少考慮事實性和技術性的問題,恐怕是不行的。到今天為止,我國的各界領袖和知識份子還是喜歡空談,不知道知識和關鍵技術的發展在社會變革中的重要性,實在是令人感歎。
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
資本主義是老百姓和商人的事情。是關於吃糖喝茶,以及對糖和茶進行貿易的事情。帝國主義則是集中國家的軍事和政治力量,用強力將資本主義的貿易秩序推行到世界上去。
吃糖和喝茶是本國人民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是文明生活的體現,是社會中再普通不過的事情。所以,本國人民對於帝國的擴張是從本能上支持的,但同時,任何一個文明和商業化的社會,又對是否一定採取極端的手段,諸如販賣奴隸,鎮壓美洲的權力要求和獨立,以及因為鴉片和中國進行戰爭等,持懷疑和否定的態度。所以,過去大英帝國的帝國主義就一直在這種利益和道義的兩重矛盾中不斷拉鋸式地推進。這和美國今天的情況非常地類似。
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政治思想家Edmund Burke就一直反對對美洲殖民地權利的否定和鎮壓。他在英國國會中的幾篇關於美洲問題的幾篇重要演講,均收在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名著系列的《美洲三書》中。Burke最有名的著作,當然是關於法國大革命的那本。Burke的保守和追求自由反對集權及暴民政治的思想,是非常值得瞭解和認識的。Burke在1774到1880年正是代表Bristol的國會議員,所以在Bristol的舊城中心,還有他的一尊塑像。
在Burke像前
殖民地生活
在參觀關於英國禁止奴隸貿易的Break the Chains的專題展覽得時候,碰見一白一黑兩位老太太手拉著手。那位黑人老太太在告訴那位白人老太太自己當年在殖民地的學校中學唱的歌頌英國國王和女王的兒歌。黑人老太太唱了好幾句,旋律聽起來大概就象文革中的“親愛的毛主席”之類的歌曲,當然是歌頌國王和女王的。我們中國人民當年基本上是自發地歌頌毛主席,但聽見那位黑人老太哼這類東西,終歸是讓我奇怪。那位白人老太太覺察到我滿有興趣地在聽黑人老太的話,就轉過來問我:“Did you learn this also in school?” 我對她說:“No.” 然後就若有所思地走開了。
British & Commonwealth Museum中有許多關於殖民地生活的介紹,看起來是既有根本的矛盾,也有文化上的調和。從那位黑人老太太的話中,我能夠體會出的是殖民地人民對英國的複雜心情。大英帝國以及今天的英聯邦的歷史,以及殖民地的生活,可能比我們從簡單的課本中學到的要複雜和豐富得多,否則香港人民的心情就不會這麼矛盾和複雜了。我只能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作如是的推測。
(注:不知怎的,有关Bristol和伦敦的几篇博文居然不见了,我也一直没有注意到。刚才才在网上找到被转载的这篇文章,再转载回来。转载地址:http://hk.myblog.yahoo.com/goodchessclub/article?mid=142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0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