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Lee1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LLee19

博文

中医药是人类健康的宝库-六十年来中药情

已有 12500 次阅读 2015-10-10 01:25 |个人分类:科研偶拾|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药

屠呦呦带领的3000人研究队伍,发现了青蒿素治疟疾,得了诺贝尔奖,不止是为中国科技成就添了重重一笔,也为中医药出了一口气。我自小对中医药有兴趣,能看到这成果,真是热泪盈眶。

我小时瘦弱,只吃不长,看了好几位医生也不管用。1958年左右,大概中学二三年级,自己找中药方,偷偷地买使君子熬汤,治好了蛔虫,身体好起来了,从此对中医药产生兴趣。我的家周围不到半公里有四家书店,我每天下课在那里留连,看免费书,香港人叫“打书钉”。刚好,国内对中医药比较重视,开始出很多书,都是困难时期出版的,纸张很粗糙。记得第一本我盯上的是《药材学》,厚厚的深绿色书皮精装,很贵,只能每天经过书店垂涎。后来自己写稿子,教私人补习,赚了点钱,就全买书了,大半是中药书,其他是音乐书。

一位叔叔认得中药店,帮我免费讨了些中药。我自己编目,一个个用信封标好、藏好,后来进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二年级修植物生理课,鲍运生老师知道我的标本,动员了全班同学,把我大概七、八十种中药标本用玻璃瓶子装好,贴上标签收藏,那是1966年,据我所知是全中文大学最早的中药标本库。1969年到美国,二十年后,中大校长高锟劝我帮忙成立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1989年,我回到香港,中大已经成立了中药研究中心。我二十多年前的中药标本,大概从九龙搬进沙田校址时已不存了。

我到美国进修,本来的目的就是要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在香港藏的中药书籍,全部寄到美国,一直跟着我,今年已经46年。

在普渡大学上了一个学期的生物系,就转到药学院天然产物与药物化学系。我开始想做的题目是冬虫夏草。当时完全不晓得美国科研要申请基金等等学术规矩。Heinz Floss教授是专门研究麦角菌的化学与生物合成的,也刚好与冬虫夏草的研究连上,结果就投他门下,分离,提纯和定性第一个合成麦角生物碱的酶,这是世界上次生代谢物合成第一个成功提纯的酶,从培养菌丝,提纯,蛋白质鉴定,到酶动力学,全部过程做完,还是很有意义的。中药的天然植物药源,始终不能满足大量需求,有机合成对生成立体化学结构的Enantiomer有局限,生物合成是解决方法。以后到耶鲁大学化学系,在A. Ian Scott的实验室工作,攻克了长春花碱的第一个生物合成的酶,是另一个例子。这两位教授,在天然产物化学方面是很有名气的。Heinz G. FlossRobert RobinsonNobel 1947),Richard KuhnNobel 1938)的隔代门生。A. Ian Scott Derek BartonNobel1969)的门下。所以,我有幸师从诺贝尔化学奖的第二、三代,也沾了点他们的学术习气。我已经基本脱离化学,全部搞历史,采用的思路方法,其实与科研没有两样,主要是不能带任何成见,不能受过去文献羁绊,要多方实证,敢于突破前人没有涉猎的领域,我觉得一点没有浪费当年的功夫。

1975年,在耶鲁的时候,我与赵浩生先生接待了第一批中国访美的科学人员,那是1974年美国植物药药理代表团访华后的回访。韩锐(医科院药物所药物学)带领的药物代表团引起我很大的兴奋,记得当时有上海药物所的叶金龙,给我印象很深。当时中国刚进联合国不久,中美还没有建交,气氛特紧张。我到酒店去拜访他们,明显有联邦的便衣在旁监视。赵浩生先生,曾经是中央日报记者,后来与新中国的关系很好,干脆搬到北京住了一阵。

1977年,到德萨斯州农工大学化学系任教,一直是希望朝中药方面发展,在杂志上写了一篇简单的报告,现在看来不很成熟。19795月终于如愿访问中国科学院,主要是植物所接待,还访问了北京的遗传学所,生物物理所,药物所,上海的植物生理所,有机化学所,生物化学所,第二肿瘤医院,广州的华南植物园,中山大学。因此招了几位国内的研究人员,最出色的是有机所的张伟君,她参加过人工合成胰岛素的重要工作,非常勤奋,我与她经常待在实验室,一起工作到午夜,我开车送她回住所。我带的一位美国学生,博士论文是黄芪的活性多糖分离,他后来到美国FDA做事。黄芪的项目是与HoustonMDAnderson肿瘤医院合作。当时北京日坛医院的孙燕教授是那医院的访问学人,我们还做了另外一些中药的分离,发觉中医的抗衰老药与免疫很有关系,就是孙燕讲的中医‘扶正’理论。我们谈得很投契,他后来回中国,把我们合作的成果商业化,开发了贞芪扶正粒,颇有成就。美国的科研政治,从药厂到NIH都是反对研究中药的,不拨基金,我这愿望一直没有好好实现。离开学术界,到工业界去,中药的研究,就此告一段落。在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写了一篇报告书,建议研究中药,也没有受到重视。直到1989年,回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做事,通过我以往与科学院的关系,让中科院,香港生物科学院,美国一个药厂,建立了三边合作关系。这家药厂发展了一些比较独特的生物受体测试方法。由国内两个研究所制备半提纯样品,送到香港,一部分在香港测试,一部分寄到美国测试。但是,我一开始就觉得,用受体测试,可能会错过很多活性,因为中药的作用有时不是直接的,跟他们建议没用,药厂是大东主,他们说了算。结果几千个样品,明明是有药效的中药,都没有测到有苗头的活性。可以说白白浪费了两年的工夫。这家药厂后来被兼并,项目也就结束了。

现在“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我还保留1960年代以来收藏的中医药书籍。留在博客网,做个纪念。


【我收藏的部分中医药书籍】

 


1977年,我在“七十年代”发表短文《中药发展的道路》,现在看起来,想法不成熟。这家杂志后来停业了。】

 


Herbal Pharmacolog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75。美国植物药药理代表团访问中国后的报告书,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

 



【我从香港寄来的中医药书,用普渡大学Follett书店的包书纸保护起来(1970年),大部分是1963-64年购买的。那时,没有中国墨,用洋墨水写的书名都褪色了。中国墨千年不变色。】

 

 


【南京中医学院的《本草纲要》,里面的标记是196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二年级(1966年)整理中药标本时勾的】

 


【中国的药用植物,是1979年我访问北京中国药用植物所时,萧培根所长送的。现在出了《中国本草图录》十大卷。这是文物了。】

 


【《赤脚医生常用药物》,这本书也是文物了】

 


【《赤脚医生常用药物》里记载的青蒿条目,最下一条】

 


【《本草纲目》和《滇南本草》,仍然是我的重要参考,证明中美之间在哥伦布以前有植物交流】


 

【中药大辞典,是我翻得最多的一本,在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时(1989-93),每天查考这套书。】

 

 

【《中草药学》,用曼陀罗花做封面,那时发现是华佗中药麻醉古方“麻沸散”的植物】

 

【《中草药学》封里的毛主席语录。 那时,每本书首页都有。】

 


【清朝出版的《本草便读》,记载青蒿。】

 



【《常用中草药材实图谱》载青蒿】


 

【《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青蒿插图】


李兆良 2015.10.9.




屠呦呦获诺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926958.html

上一篇:屠呦呦得奖,野苹果十月开花报喜
下一篇:反高尔夫球兼谈古代科技与球戏
收藏 IP: 107.214.137.*| 热度|

59 王大元 黄安年 李建华 姬扬 戴德昌 武夷山 许培扬 曾泳春 李竞 谢平 李天成 潘学峰 田云川 印大中 袁海涛 郑小康 孙平 陆绮 吕乃基 罗教明 秦伟 谢力 张章 曾庆平 喻海良 蔡小宁 农绍庄 吴世凯 陈南晖 周健 刘炜 李轻舟 曾杰 赵凤光 马红孺 姚新生 孔梅 汪育才 韩枫 蒋大和 钟振余 侯沉 迟延崑 pppoe201 ljxm enet37 yangb919 ghzhou5676 haishanzhidian shenlu liygmail nm biofans yzqts aliala hkwhkw1971 htli ddsers mxt11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4: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