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st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star

博文

[转载]封神外传43

已有 5809 次阅读 2019-2-13 21:0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五帝禅让制邦国与夏商世袭王国

 

一、 从邦国到王国时代(转载)

邦国(前4000--2357年)

广域王权国家形成之前众多小的政治实体并存竞争的这个时代,有人称为邦国时代,也有人称为古国时代、万邦时期等等,意思大致相近,指的都是小国寡民式的社会组织共存的时代。这一邦国时代,与王国时代(虞夏商周四代王朝)和后来的帝国时代(秦汉以至明清),构成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的三个大的阶段。

 

邦国时代:前期有魁隗(炎帝, 夸父)、九黎(蚩尤)、史皇(仓颉)、有熊(黄帝)、天虞(水伯)。后期有少昊(, 帝喾, 羿)、有熊(颛顼)、共工(帝江, 后土)、苗蛮(句芒, 盘瓠)、有虞(, , 句望)、戎吴(房王)。与上古的五帝时代相对应。五帝的提法有多种,笔者偏向于以下的提法: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

少昊穷桑氏族为代表的东夷部落集团;蚩尤九黎氏族为代表的南苗部落集团;炎帝魁隗氏族为代表的西羌部落集团;黄帝天鼋氏族为代表的北狄部落集团。此四个集团,在中原碰撞、厮杀、融合,最终至黄帝在釜山合符会盟,基本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这是中华上古时期的五帝时代前期,距今约6500--5000年前。

颛顼、帝喾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绝地天通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天帝与人帝的分界岭,颛顼以前的帝王因为兼管天庭和地上的万物,所以称作天帝,到了帝喾时候,帝王的权力只能管理人间,而没权利管天庭事物,称为人帝。

 

前期(前4000--2600年)

01  炎帝

炎帝与神农非一人。姜炎部落,起于今陕西宝鸡渭水的姜水,首领称炎帝,氏族后沿黄河进入中原。到帝榆罔时,正是北方各大氏族集团争霸期。榆罔与轩辕为争联盟首领在阪泉争战,炎帝族败,融入轩辕氏。涿鹿激战后,让出帝位的炎帝部族被流放,迁徙江南楚地。传今山西高平东北的庄里村有炎帝陵和炎帝行宫。

02  蚩尤

蚩尤,九黎君,三苗为其后裔,苗称太黎。晋冀鲁豫交界地域为古黎国。古冀州乃是渭水流域与河内,冀州之野在谓水上游,今陕西中部(含山西南部)。炎黄蚩大战在浑水河边(当指渭河)。今山西运城南的解州史上也有称涿鹿、阪泉,是古冀州的核心地带,涿鹿大战当在晋南。黄帝杀蚩尤之黎山(即今陕西临潼骊山)

03  仓颉

史皇仓颉为文字始祖,又称仓帝。仓颉氏本属炎帝联盟,仓颉墓、造字台和仓垣()城都在炎帝辖区的赤冈偏东北一带。仓垣南临汴水,有仓颉帝都已成残垣之意。仓颉氏在夷门(开封北部的夷山像道门阙,因此得名)称帝建都,时间早于黄帝轩辕氏。仓颉氏败于北方入侵的轩辕氏后,夷门一带的仓颉之后称为夷门氏。

04  夸父

夸父国又叫博父国,是后土的一脉分支,后土又是共工的一脉分支。共工氏曾一度是九州的部落联盟首领。夸父氏居住在河济下游,黄河入海的地方。古黄河从渤方国流入渤海,渤方国的地理位置相当于汉代的渤海郡(南至山东无棣县滨海之地)。渤、博二字发音相近,博父国极可能就是包含古无棣在内的渤方国区域。

05 黄帝

承少典居地(今桑干河山间)熊耳山,轩辕黄帝号有熊,青丘为都(今河北逐鹿矾山镇)。姬黄部落原活动在 (西北渤海之外) 燕山山脉(古昆仑山),属红山文化。黄帝战蚩尤于涿鹿(浊河边的陆地),北方女魃助而胜。黄帝年代为公元前2700年附近。黄帝合符釜山在武遂(今河北保定徐水遂城),今崖洞留有109个古文字。

06  女魃

公元前4500年左右,冀北的天鼋轩辕氏,与西辽河上游赤峰谷地的女魃氏结为同盟。女魃氏是一个女性为核心的母系氏族。传说黄帝与蚩尤作战不胜,有女魃自天而降,战胜蚩尤。战后,女魃到处骚扰,黄帝请她回到北方。黄帝部落活动区域在今天的河北和辽宁接壤处,其北方的女魃氏居所正是红山文化分布区。

07  风后

风后氏,传说黄帝在海隅(今山西运城解州镇社东村)找到了风后,即拜为相,今村中有风后故里的大石碑和风神庙,芮城风陵渡有其墓并以此为地名。风后帮助黄帝统一中原,最著名的发明有[指南车] [凤后八阵兵图]。因在阪泉之野(运城古称蒲阪)杀蚩尤,并分解其首,异地而葬,因此,这一带被人命为[解州]

08  天虞

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朝阳之谷为今山东聊城朝城和阳谷的合称,吴通虞(身披虎皮的狩猎者),天吴氏又称天虞氏,首领水伯,初居今山西、陕西一带,属炎黄族系,后向东扩展,达山东、河南一带,与九黎邹屠氏联姻,又称驺虞氏,为有虞氏先祖。到尧舜时,有支系再度南迁,达东南海滨长三角一带。

09 嫘祖

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为黄帝元妃,生二子: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降居江水;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始教民养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河南中南部西平县(古西陵)是西陵氏女嫘祖故里。春秋战国以降,西陵氏的支族逐渐向四方迁徙。各地的西陵地名和嫘祖的传说,都应是后裔对先蚕嫘祖崇拜的产物。

 

后期(前2600--2357年)

01  己挚

少昊,羲和部落后裔,东夷首领,五帝之一,己姓(一说嬴姓)的始祖,名挚,号金天氏(青阳氏、穷桑氏),少昊之国的甘渊在今山东东部黄海之滨的日照汤谷的天台山中。少昊陵古称云阳山,位于曲阜城东。大北辛文化与汶口为少昊文化,到龙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衰,被皋陶、伯益等取代。春秋时的郯子国为其后代。

02  昌意

昌意,传是黄帝和嫘祖二子,封于西戎,后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乐西北),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颛顼。昌意三子安(即:意息安)居于西方(今伊朗高原),建安息国,臣民是原在新疆的东欧与印度人,皆昌意的子孙。《竹书》中的鬼方、昆夷、翳徙,就是意息安。伊利、雅利,都是不同的意息的发音。

03  蜀山

蜀山氏所居之地名叠溪。叠字出于嫘祖二字合文之省,这表明她与嫘祖一脉,是支善养桑蚕并用桑蚕纺织的族群。黄帝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甲骨文蜀字底下没有虫字,是个象形字,与出土于内蒙三星他拉的玉雕大目龙形象一样,是红山文化的特征之一。远古蜀山氏在辽西、蒙东或河北,不是川蜀。

04  颛顼

颛顼先族本在东北(辽宁查海遗址红山文化),首领又称玄帝(北方之宫为玄宫),葬附禺之山(汉称无虑,今辽宁北镇),后部落从北方南迁。帝颛顼辅佐少昊治理九黎,初国高阳(今河北保定),号高阳氏,再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在位绝地天通(创制九州,改革甲历,民事纪官,民间禁巫)。颛顼陵位于河南内黄梁庄镇。

05  帝江

颛顼时的共工是个强大部族,首领帝江称涅,活动在河南辉县一带。黄河泛滥,帝江率领大家与洪水搏斗,采取的办法来治水,虽未能根治洪水,但为后人治水积累了经验。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数次大战,失败后被迫率众北迁辽河流域(流共工於幽州),直至北极诸地。后被演绎成怒而触不周之山的神话。

06  后土

指有天下的天子,又指诸侯。共工氏有子句龙,句龙为土正,为后土。后土被奉为社神。《山海经·海内经》:“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楚辞·招魂》:“君无下此幽都些。”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

 

07 五官

句芒,少昊之子,曰重,为木官,颛顼以句芒为木正;禺强(玄冥)是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疆、禺京,据传为黄帝之孙,颛顼以为水正;蓐收为秋神,是为白帝少昊的辅臣,有人说蓐收为白帝之子,《山海经》又说蓐收住在泑山,颛顼以蓐收为金正;颛顼以祝融为火正;颛顼以句龙为土正。合称五官。

08 邹屠

《路史》说: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起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颛顼娶邹屠氏女而生九子。禹祖即夏人的祖先,是由邹屠氏女感应而生山东:邹屠氏有女,履龟不践,颛顼帝内之,是生禹祖。禹祖之所出,与龟有密切的关系,说明禹祖曾以龟为图腾,与龟有着血缘关系。

09 滕奔

滕奔氏,亦称女禄氏。原共工氏九部落联盟之一。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在争战中,颛顼的部落联盟以诱敌深入的战略,在今河南嵩县北黄河附近将共工氏联盟的精锐部队击败,之后,滕奔部首领率九州之首的冀州民众归降于颛顼。颛顼娶于滕奔氏女,生有三子:一叫伯称,号伯服。二叫卷章,号老童。三叫季禹。

10  有虞

有虞氏起源于水伯天吴氏,《容成氏》述禽兽朝,鱼鳖献,又吴迵,匡天下之政十有九年而王天下。虞迵该为有虞氏国前期国王。《国语》曰: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显虞幕很受颛顼重用,是颛顼中后期人。虞幕别名穷蝉,颛顼封其於姑幕,姑幕也叫姑昧、虞昧,是虞渊昧谷简称,颛顼一族聚居地。

11  帝喾

帝喾即夔(变形为夋,俊),姓姬,因辅佐帝颛顼,封于高辛(今商丘南高辛〕,称高辛氏。后代颛顼为帝,都西亳(今河南偃师)。南巡,在云梦大泽靠盘瓠平息房王作乱。帝喾陵位于商丘唯阳高辛集。传说帝喾有四妃:有邰氏生弃(周族祖先),有娀氏生契(商族祖先),陈锋氏生尧(陶唐祖先),娵訾氏生挚(东夷祖先)

12  有邰

有邰氏,炎帝一支,以蝾螈为图腾,源于陕西眉县邰亭。先在陇西,后迁武功,再迁汾水下游,称台骀。《左传》记载: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台骀,汾神也。有女姜嫄,帝喾元妃,有子后稷(即弃),周之先祖。

13 有娀

有娀氏,原为黄帝时代被迫西迁不周山(六盘山)北的少昊玄乌氏威姓族裔。威又称娀,因其先在东部称帝时发明金兵钺斧而威震天下,与蚩尤同称灵威仰。其有一支东迁陕西蒲城,后迁商丘,有女茧翟(简狄),帝喾次妃,简狄吞燕孵生子卨(读削)(又名契,商之祖先)。另有一支向西到罗布泊,传为楼兰古国之祖。

14 陈酆

陈酆氏。陈之一字,由左边的旌旗、右边的车轮的象形组成。酆(逢)即蜂,文为蜂头,丰为蜂尾,逢为飞翔的蜜蜂。流黄蜂氏为飞行的黄蜜蜂。可见陈酆氏一族擅长造车与养蜂。陈酆氏活动地方有三:1.陈仓的陈丰;2.陈留的陈丰;3.河南宛丘陈丰。有女庆都,又名陈丰氏(陈酆氏),喾之第三妃。庆都生尧。

15 娵訾

娵訾(读音为jū zī )氏,是娵与訾的合婚族。娵訾即邹屠,黄帝时西迁蚩尤善者于邹屠之地(距伊洛流域地不算很远的,今甘肃渭源县地域)生活。《拾遗记》载“邹屠氏之女,常履风云,游于伊洛,帝乃期焉,纳以为妃。妃常梦吞日则生一子。经八梦,则生八子,世谓八神。”有女常仪,喾之第四妃,生子挚。

16  盘瓠

盘瓠是南方苗、瑶、畲族信奉的先祖。传说帝喾时,犬戎吴将军兴兵来犯,帝下诏求贤,能斩番王者以公主嫁他为妻。盘瓠(龙犬)助帝平犬戎之患而娶了公主,从黄河迁徒至沅水(辛女在泸溪,盘瓠在麻阳),夫妻早分晚聚,并生六男六女。盘瓠文化发祥于湖南沅水流域,泸溪、沅陵、麻阳至今还流传着盘瓠神话。

17  戎吴

帝喾时有戎吴房王作乱。女娲封地在房,河南遂平就是古房地,遂平城西南40里的小文城附近就是古房国遗址所在,该遗址南临汝河,正是古书所说汝水之阳,遗址上现存有几座土台,传说是当年女娲神庙遗址。古房国当即古方姓即方雷氏的后裔,古房国位于西平西陵,西平西陵应是方雷氏族即嫘祖母家西陵氏故居。

 

方国

 

根据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认为,王朝时期的国家是一种古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苏秉琦先生对古国方国的定义是:“古国指高于部落以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即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红山文化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率先跨入邦国阶段”。邦国时代以后是方国时代,古代中国发展到方国阶段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前。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夏商时期

   

方国联盟

   

联合城邦制国家

   

河洛方国、鬼方、周方等

相关文献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容成氏》

目录

1 简介

2 方国释义

3 河洛方国

4 族邦-帝国

概念

规范表述

5 最早方国

龙山时代

原因探求

夏王朝时期

6 方国列表

简介

方国或方国部落是指中国之际时的诸侯部落与国家。现今学者对这些方国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商朝晚期的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卜文中多以“X 的形式称呼这些部落国家,所以称作方国

方国一词最初由孙怡让在《契文举例》中提出。《周易·既济》篇载,方,国也便是所有的国甲骨文中称为多方。在甲骨卜辞中,有称为“X 的国,又有不称“X 的国。

狭义的方国仅包含那些称为“X 的国,而广义包括所有的与中原王朝对称的国。多数方国规模较小,仅仅是一些原始的氏族部落,但还有少数方国规模较大,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国家机构。如土方羌方、周方等大的方国甚至达到了能与当时中原共主王朝夏朝与商朝平等抗衡的规模。他称,其中与商族敌对的方国的名称多为贬称,而与商族友好的方国的名称多为中性名称。

判断甲骨卜辞中的国名是否属于广义的方国主要根据以下 8 种标准:

甲骨文中称方的,“X X”

甲骨文中称爵的,“X X”“X X”“X X”、;

甲骨文中称子的,“X X”

甲骨文中记载与殷商发生过大规模战争的;

甲骨文中称王的,“X

甲骨文中记载的国名与考古材料对证的;

甲骨文中记载的国名与西周金文等早期传世文献对证的;

另外增加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容成氏》中记载叛商后被周文王平服的九国。

 

 

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联合城邦制国家。所谓部族,是指由原始时代的部落组织衍变而来的、以血缘(族姓)联系为基础的社会集团,它是中国国家的早期形式,实际是以殷商为中心的方国联盟 [1]  。商王国时代的部族很多,卜辞中大多称之为。商部族就是指子姓殷人社会集团。

 

河洛方国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擒杀蚩尤,打败炎帝,在河洛建都立国,五帝时期国家的性质实际上是一种联邦制,是由众多城邦、农村组成的。无论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还是四夷之地,均是邦国林立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继黄帝之后,颛顼帝喾相继为天下共主。这一时期,君主即位实行的是所谓的禅让制,实际上这些君王都来自黄帝族,是世袭制的一种原始形式。君王的权威虽来自于个人的能力,但更需要各方国的拥戴。

夏、商、三代,河洛一直是王畿,在王畿内的各城邑是由众多诸侯统治的,这些区域构成了一个个方国。这些方国中,较重要的有费国滑国甘国、邬国、蔿国wěi guó)、莘国程国等。

费国在夏初立国,故地在今偃师缑氏镇东南及府店镇一带。西周初年,周王室灭掉费国,在此建立滑国。春秋时期,滑国被秦国所灭。1962 年,考古工作者对位于府店村东北的滑国故城进行了初步发掘,发现该城城垣呈弧形,平面略作长方形,面积为 140 万平方米。故城附近的文化遗存极为丰富,有仰韶龙山文化及夏商遗迹。1963 年滑国故城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甘国始建年代不详,为有扈氏居所,其故地在今宜阳县境内,禹去世后,袭王位,有扈氏不服。启率军与有扈氏大战于甘,诛其君而并其国。春秋时期,襄王封其弟叔带为甘公,重建甘国。不久,叔带因叛乱被杀,甘国灭亡。

刘国为夏代刘累的封国,位于今偃师缑氏镇西南刘涧河畔。经考古发掘,证明刘国故城位于陶家村北,刘涧河西岸的沙洲之上,城东、西、北三面以崖代墙,南墙为夯土建筑,遗址中发现有建筑材料和陶器。

邬国封国时间不详,故墟在今偃师市大口乡。原为郑国的方国,后入周王畿,亡于子朝之乱

蔿国故墟在今孟津县,原为郑国的方国,周桓王取之以为属国。周惠王时,蔿国支持王子颓之乱失败后,国君逃至楚国,蔿国灭亡。

莘国故墟在今嵩县,这是伊尹的故国,亡于商周之际。

程国故墟在今洛阳南部,为重黎的后裔伯休甫的封地。春秋时期,程国国君曾参与盟会,灭亡时间史书没有记载。

除以上方国外,在河洛地区还有涂山氏、孟涂氏,以及伊洛阴戎等建立的酋邦王国。战国时期,方国林立的局面逐渐消失。周灭亡后,以河洛地区为三川郡,并废除封国制度,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周王室和洛邑周围的诸多方国均灰飞烟灭。

 

族邦-帝国

 


良渚文化博物馆

 

田昌五先生的由先秦族邦秦汉帝国的发展模式,其族邦的概念,在反映先秦国家中宗族特性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但商周时期的国家结构,并非全处于族邦或邦国这一层面,在存在着邦国的同时,还存在中央王国或称中央王朝与地方邦国、诸侯的关系问题,所以从族邦到帝国的框架,也有不尽人意之处。苏秉琦先生古国-方国-帝国的模式框架,在反映先秦国家形态演变的阶段性上,有其合理性,但古国方国词语本身却是不规范的,带有主观随意性。与古国是原始的国家相比,方国已是比较成熟、比较发达、高级的国家,夏商周都是方国之君。……所以,方国时代是产生大国的时代。也为统一大帝国的出现做了准备。不过,方国最早出现是在夏以前。

北方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南方地区的良渚文化等,是最典型的实例。苏先生的古国”“方国的概念,似乎与通常人们所使用的古国”“方国词语的意思有所不同,就约定俗成而言,古国一般是既可以指夏王朝之前古老的邦国,也可以指夏商以来古老的国家,所以,古国一词本身并不能特指最初的原始的国家。而方国一词,一般是指夏商周时期与中央王朝或中央王国相对而言的各地方的国家,商在尚未取代夏之前,商对于夏王朝来说是方国,但在灭夏以后,商就不能再称为方国了,而已成为取得正统地位的中央王朝或中央王国。周也是如此,灭商前的周是商王朝的方国,可称为周方国,灭商后,取代商的正统地位而成为中央王国。所以,苏先生的方国概念,与商周史学者们所使用的方国也是不同的。

苏先生的古国方国这些词汇,若不放在他的说明下来使用,是很难理解的,很容易同一般意义上的古国”“方国的概念相混淆。此外,苏先生说方国已是比较成熟、比较发达、高级的国家,夏商周都是方国之君,说方国是大国。但又说方国最早出现是在夏以前。江南地区的良渚文化,北方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是最典型的实例。也就是说,在时间上,所谓方国阶段似乎是指夏商周以来文明成熟的阶段,但又不限于这一阶段,因为它最早出现是在夏以前;在级别上,它似乎以夏商周王国为代表,但又不限于此,因为江南地区的良渚文化,北方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也是最典型的实例。这样,我们就不知道所谓成熟”“发达”“高级的标志是什么?这似乎也有点概念上的模糊和主观随意性。

剔除上述诸说之不足而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笔者认为,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政治实体的演进应更规范地表述为:邦国-方国-王国帝国四个阶段和四种形态,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或可称为初始国家)是小国寡民式的邦国,邦国后来直接领导周围聚落、小城邦发展为方国,中央方国实力不断增强最后其他方国成为附属,王国就产生了,王国以后,通过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并拥有附属王国便走向了帝国。

河姆渡部落遗址

 

方国较史前的分层社会(也有人称之为联合城邦,笔者称之为中心聚落阶段),其最显著的区别是强制性权力机构的出现,而方国与王国的区别则在于有无王权的存在。王权是方国中强制性的权力经过一个发展过程后,进一步集中的体现,只有王权的出现才使得权力系统真正呈金字塔式结构。

在王国中,君王位于权力的顶点,王与臣下的差别是结构性的、制度化的,根据夏商周诸王朝的情况看,这种王权还是在家族或宗族的范围内世袭的。由于王权的世袭性、结构性和制度化,才形成了王朝或王权的正统意识和正统观。对于这种中原王朝和王权正统观的起源、历史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它对诸侯国的影响,都是很值得研究的。

 

最早方国

 

龙山时代

我国最早的方国出现在夏代之前,相当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而龙山文化之前的早在 5500 年前的红山文化就已经出现最早的邦国。龙山时代在各地出现大量的城址,根据对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和河南新密市古城寨的龙山文化城址的发掘,在城内发现有不止一处的宫殿宗庙之类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特别是陶寺遗址,不但发现有大规模的城址、城内成片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而且还有大量的能说明贫富分化等级阶层存在的墓葬材料,以及朱书陶文、小件铜器、龙盘鼍鼓特磬玉钺等。我们知道,一个庞大的城垣,需要大规模地组织调动大量的劳动力,经过较长时间的劳动才能营建而成;而城垣之内宫殿宗庙之类的大型房屋建筑,也需要动员众多的人力物力之资源,这一切都显示出在其背后有完善的社会协调和支配机制来为其保障和运营,也就说,龙山时代的城址及其城内的大型建筑并不是为该地域内整个聚落群的人口居住所修建,它是为贵族中的上层及其附属人口的居住所营建,但却有权调动和支配整个聚落群的劳动力,显然这种支配力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制色彩。这种带有强制性的权力与当时社会划分为阶层或等级相结合所构成的社会形态,是不同于史前的分层社会或被称为酋邦的社会形态的,依据笔者关于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的划分-阶层、等级或阶级的存在和强制性权力机构的设立,和对周围邦国和聚落的领导与强大影响力等。龙山时代的陶寺遗址已进入方国社会。

龙山时代之后是二里头文化时期,亦即中国历史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时期。自夏朝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了国家形态中的王权、王制、王国阶段,历经夏商周春秋,到战国时则属于由王制向帝制、由王国向帝国的转变时期,从秦汉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帝制帝国时代。

龙山时期的邦国,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是一批而非一个,它们散处各地,呈现出邦国林立的格局。这就是史书中所说的尧舜时期万国的情形。万国万邦之万,只是极言其多,不必实指,但当时众多族落与小国错综杂处,分立各地,应为实际状态。并且其中一个最强大的邦国领导周围小城市与聚落等形成数个方国。这种状态与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多中心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文明起源的多中心又是与中国史前文化的多样性相联系的。

中国最早出现在黄河流域的邦国文明处于多元多中心的格局,而最早的王朝-夏王朝却只出现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这是何故呢?笔者以为这正是由邦国走向王国的机制问题。在笔者看来,邦国经过某种程度、某个时期的发展,就有走向王国的趋势和可能,但将这种趋势和可能变为现实,又是有条件的。笔者曾指出,王权有三个来源和组成,即王权来源于族权,来源于宗教祭祀权,来源于军事指挥权。

诚然,宗教祭祀和战争在邦国形成的过程中就起过重要的作用,是国家起源中的两个重要的机制,在由邦国到王国的发展过程中,这两个机制依然发挥着作用,特别是其中的战争的作用此时尤为重要。而中原地区的地理条件决定了这一地域为四方会聚之地,也是诸族落邦国冲撞最激烈之地,这一方面使中原地区容易吸收四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因素,同时也使中原成为战争和冲突最显著的地区。在古史传说中,无论是炎黄与蚩尤的涿鹿之战,还是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或者是共工颛顼高辛氏的争帝之战等等,都发生在中原地区;即使尧舜禹对于三苗之战,也是中原对于长江中游的战争。中原地区在各地诸多的邦国中率先走向王国是由其地理条件决定的,中原的地理条件决定了这一地域的对外战争远较其他地区激烈和持久,战争使得邦国中萌发状态的王权获得了发展,促使了由邦国走向王国,这就是作为第一个王国亦即原生形态的王国诞生时的环境与机制。

 

 

 原文地址:王国时代(虞、夏、商、周)作者:中庸清性無爲

王国(前2357年—前221年)

 

王国时代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之前的先秦时代。经历了虞、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春秋战国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分界线:春秋(前770-476)战国(前475-221)。

 

王国与邦国的区别在于有无王权存在。王权是邦国中强制性的权力经过发展后,进一步集中的体现。王国中,君王位于权力顶点,王与臣下的差别是结构性的、制度化的。据虞夏商周诸朝的情况看,这种王权还是在家族或宗族的范围内世袭的。王权的世袭性、结构性和制度化,形成了王朝或王权的正统意识和正统观。

 

从邦国时代,到王国时代,到帝国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实体因兼并而从多到少乃至归一,而中心王朝的统治与影响范围日益扩大。史载禹时万国,周初三千,春秋八百,战国七雄,至秦汉一统为帝国,社会组织国家的由多变少。权力中心的都邑则由小变大--从中心聚落到小国之都、王国之都直至膨胀为帝国之都。

 

夏商周之前有虞朝。有虞氏谛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谛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谛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谛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稷契匡虞夏,伊吕翼商周。周得天下,武王未及下车,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乃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

  

虞朝(前2357年—前2070年)

 

01 三恪

《左传》《国语》中虞夏商周四代连称的文句很多,而用“夏商周”和“虞夏商”两个不同的“三代”概念,也是时代迁移所致。陈与宋、杞合称“三恪”同受周人的客礼待遇,正是虞、夏、商三王历史相埒的确证。“夏代之前有虞代”的推断,会被考古不断发现所认证。被称为上博简的战国楚简上,就发现有例证。

 

02 世系

虞为朝代与夏商无别。有虞氏世系:幕、穷蝉、敬康、句芒、蟜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虞阏父、胡公满等15个名号。虞朝之说的论点如确立、确认,那么中国的历史通称就要改变。“中国上下五千年”就要改为“中国上下六千年”,“五千年华夏文明”就要改为“六千年华夏文明”。

 

03 虞幕

虞代可分两期:前期从颛顼到幕,后期从幕到舜。虞部落的真正强盛是从幕开始。幕受有虞氏“报”祭说明他在虞代的历史地位与上甲微在商、高圉大王在周相当。虞幕别名也叫穷蝉,《泗志钩沉》记“颛顼封其庶子穷蝉於姑幕”。虞幕的幕是昧字的通假。虞幕即是虞渊昧谷的简称,也叫姑幕、姑昧,是姑幕国领袖。

 

04 虞迵

对战国楚竹书《容成氏》的编连、研究已有新的看法:竹书中两次出现的“又吴迵”应当读为“有虞迵”,是属于有虞部族的一位古代帝王之名;认为有虞迵应该编连在尧以前的古帝王部分;对“尧舜同属虞代”、“陶唐氏为虞前及虞时之一诸侯”之说提供了有利的证据;舜以前的传位过程应是“有虞迵----舜”。

 

05 唐尧

尧生于伊,嗣后祁(),故姓伊祁,名放勋;初封陶,后徙唐(今河北唐县),又称陶唐氏;谥曰尧,史称唐尧。尧设官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敬授民时,谘询四岳,用鲧治水,征伐苗民,推行公平刑法。因水患震及帝都,遂率部从唐故地西徙,入今山西太原盆地。尧庙位于山西临汾,临汾史称平阳,是尧都平阳旧城。

 

06 驩头

欢兜,又写成欢头,三苗之首领。驩头、三苗,同一族类。驩头(欢头)为三苗首领,曾率领三苗之民,反抗尧帝南下的征讨,被《史记》称为“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因接连不断反抗尧帝的南征,而遭尧帝的挞伐,驩头部属被驱赶去崇山,即放驩头于崇山。崇山,实为洞庭湖平原西部的山区,即湖南西部山区。

 

07 丹朱

尧娶散宜氏女,生丹朱,封于丹水(今河南淅川丹水)。尧德衰,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帝尧崩,舜排斥尧子丹朱而篡尧位。丹朱率三苗之兵伐舜,双方在丹浦展开大战。丹朱战败,避舜于房陵(今湖北十堰南部)。舜继位后,封丹朱于房,为房邑侯。丹朱死后,葬于房陵,城南二郎岗有丹朱坟遗址。

 

08 虞舜

舜是有虞氏乐正瞽瞍之子,名重华,生于姚墟(今山西永济蒲州),故姓姚。耕历山,渔雷泽,所封在先代虞幕之旧邑虞地(今山西平陆虞城),都蒲阪。舜设官分职,流放四凶,统一诸侯。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零陵(湖南永州宁远舜陵)。山西芮城坡头遗址为(有虞氏部落从虞幕到舜的二百年间)龙山文化遗址。

 

09 崇鲧

鲧原封崇(今河南登封嵩山境内),谓有崇伯鲧,始作城郭,为尧舜时部落首领。鲧为禹父当可疑,但都为西夷人。崇鲧部落从河南伊洛迁到山西西南,与有莘氏(今山东莘县)联姻,筑堤堵流治水,使东夷舜部分地方被淹,舜联合与其搭界的西夷祝融向鲧开战。鲧败,被殛(即流放)于羽山(今江苏东海和山东临沭交界)

 

10 有莘

有莘氏,亦即高辛氏。古有莘氏分布范围很广,今山西、陕西之间的黄河南段岸边,据历史记载为古有莘氏国。陕西渭南曾出土“有莘氏”遗物铜矛,洽川古为合阳,前身为有莘氏国。夏鲧之国,史载在“秦晋之间”,和有莘氏为邻国,鲧娶于有莘氏之子(修已),为之女志氏,产文命(禹)。禹子启,被封于莘地。

 

11 商均

均为舜长子,女英所生,给均起此名是望他聪明能干。均和羿、禹从小一起长大,都想为国作贡献。但相传舜以均不肖,只知歌舞,不会理政,乃使禹继位。禹又为感恩舜的禅让,将均封到有虞氏部落为王,袭其父舜国号,称虞国。因当时有虞氏部落归属于商部落,所以均被称为商均。均死后葬于封地,今河南虞城。

 

12 皋陶

皋陶与尧、舜、禹同为“上古四圣”。舜时士师,神话中的“司法鼻祖”,“皋陶造狱,划地为牢”,制定中国首部《狱典》。东夷少昊之后,皋城(今安徽六安)人,城东有皋陶墓。偃姓(生于曲阜偃地少吴之墟),名繇,字庭坚,春秋时英、六等国是其后人。禹继位后举荐皋陶为继承人,但皋陶先于禹亡故,未继位。

  

13 禅让

《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可见尧不传子而让位于舜并非尧之本意,是迫于舜的威力,或说是舜排斥了尧子丹朱而篡夺了尧位。或许原本就没有什么圣人间的禅让一说,后来舜去世后,禹逼夺舜子商均帝位,以及禹去世后,伯益和夏启的部落联盟首脑之争,这些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

 

01 姒夏

夏朝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依据史书记载,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分封建藩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此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所以其文化及文明程度高于新石器晚期文化。

  

02 夏禹

禹,姒姓,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禹祖籍蜀地北川(夏族起源于羌族,后逐渐从西向东发展,迁徙到伊、洛、河、汾地区)。父族崇鲧,母族有莘(修己),娶涂山氏。因治水有功,封于夏(今河南万县)。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国号夏。禹因病崩,葬会稽(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大禹陵)

 

03 涂山

涂山氏部族在今安徽蚌埠西郊涂山。东夷皋陶为涂山氏首领,夏后氏的禹为倚重涂山氏拥有的强大军力,入骜涂山氏,娶涂山氏女娇,并任命皋陶为刑官,两族结成政治联盟。治水成功,禹声望如日中天,靠皋陶和东夷扶助,发动政变,篡夺了舜帝位,流放舜到广西苍梧,报了杀父大仇。后禹会诸候于涂山,建夏朝。

    

04 伯益
伯益,即大费,东夷皋陶娶少典女女华所生,嬴姓始祖,故里在今寿光。都城位于山东日照尧王城遗址(前期可能为少昊都城)。大禹去世后,伯益和夏启进行部落联盟首脑之争。伯益失败被杀,葬于天台山上(都城之南有伯益墓,称大王陵)。此夷夏之争甚为惨烈,都城毁于一旦,秦远祖由日照地区迁到西北地区。

 

05 有扈

有扈氏,姒姓,部落居于今陕西户县附近。启继承禹的权位,在钧台大宴各地部落首领。有扈氏不满启破坏禅让制度,拒绝出席钧台之会。启以恭行天之罚”名义讨伐不服他的有扈氏。《史记.夏本纪》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记载。战争结果是有扈氏被打败,启灭掉了有扈氏,它的族众被沦为牧奴。

 

06 夏启

禹崩,子启行使王权,与原被推举继任的伯益发生夷夏大战。伯益败,启在钧台(河南禹县)公开宣布继位,但仍有反对。有扈氏要求还位于伯益,启和有扈氏在甘泽(陕西户县一带)发生战争。有扈氏败,启弃阳翟,西迁到大夏(汾浍流域),建都安邑(山西夏县西),坐稳王位。启在位9年,死后葬于安邑附近。

 

07 太康

启死后,夏朝内部出现内讧,先是夏启“五子”——太康、中康、羲、和、胤争夺王位,接着是武观叛乱。而继位的太康却“盘子游田,不恤民事”。在这种情况下,后羿率领强悍的东夷人深入到夏王朝的腹地,汇合反夏的夏朝民众,把太康赶出了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县),夺得了夏王朝的政权,史称“太康失国”。

 

08 夷羿

穷鉏氏初居今山东济南城南玉函山,历虞、夏。后羿或夷羿,学射於吉甫,其臂长,故以善射闻,为帝司射。及夏之衰,自鉏迁于今河南孟县西穷石,称有穷氏。因夏民以代夏政,夏帝相徙于商丘。后羿恃其善射,不修民事,淫于田兽,弃其良臣武罗、伯姻、熊髡、尨圉而信寒浞,以寒浞为己相。后寒浞杀羿於桃梧。

 

09 寒浞

寒国,在北海平寿县东寒亭。伯明其君也。寒浞,伯明氏之谗子,伯明后以谗弃之,而羿以为己相。寒浞杀羿於桃梧,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之,死于穷门。浞遂代夏,立为帝。寒浞袭有穷之号,因羿之室,生奡及豷。夏之遗臣曰靡,事羿,羿死,逃於有鬲氏,收灌鄩二国馀烬,杀寒浞,立少康,有穷遂亡也。

 

10 过奡

奡即浇,寒浞子,多力,能陆地行舟。浞使奡帅师灭斟灌、斟鄩,杀夏帝相,封奡於过。夏代东夷古过国(俗称都子国)旧地在今山东掖县(莱州)西北近海处,是胶东最早的封国,后夏帝少康中兴,被其子帝杼所灭。掖北过西村,因临过国以西得名;在莱州驿道镇朱汉村东里许,有一土丘曰“浇冢”,据说是过奡的墓。

 

11 戈豷

戈姓出自姒姓。夏初,夏禹支封于戈地,又称戈方,地域在今河南太康县境。豷[yì],寒浞次子,寒浞篡夺王位后封其于戈地。夏王少康复国,令其子季杼率军进攻戈地的豷。季杼先至戈地,引诱、麻痹豷,使其丧失警惕。后,率有虞氏军突然进攻戈,一举歼灭豷部有穷氏军,杀死豷,为少康复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12 后缗

有仍氏是太昊、少昊后裔(东夷昊族),国称有仍国,上古四风姓古国中最古老一个,也是最早建立族邦国家之一,到夏朝时期是居东方的一个富庶强大的部落方国。有仍国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中区(有仍国都)、任城区、微山县、金乡县境内。奡杀帝相,妃有仍氏女后缗,归有仍,生少康。少康中兴封此地为任国。

 

13 虞思

舜之子为商均,商均在大禹执政时被封于虞地(今河南虞城,至今还保留着商均墓村)。商均后为虞思。太康失国,帝相遗腹子少康,长大后做了有仍氏“牧正”,后因躲避寒浞追捕,逃到有虞氏(今河南虞城西南),做了有虞氏的“庖正”,并娶了虞氏之君虞思的两个女儿,安定了下来。虞思后封于商(今陕西商县)

 

14 有鬲

鬲两读音:读()时意为陶器,三足,空心,炊器,是德州龙山文化遗址中最典型的器物;读()时意为地名,如:有鬲氏、鬲津。山东德州,三千多年前即被称“有鬲氏”。“少康中兴”有其部族功劳:夏之遗臣曰靡,事羿,羿死,逃於有鬲氏,收灌鄩二国馀烬,杀寒浞,立少康,灭奡於过,后杼灭豷于戈。

  

15 少康

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中兴夏禹之绩。

 

16 夏桀

夏桀,在位52年,又名癸、履癸,商汤把他谥号桀(凶猛的意思)。履癸文武双全,赤手可把铁钩拉直,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作乐。于鸣条败亡后,被放逐南巢,饿死,成史上著名的暴君。成语桀骜不驯中“桀”便是指夏桀。

 

17 禹都

禹都平阳(山西临汾) 与安邑(山西夏县)是夏部落北上尧舜控制区,为加强统治建立的辅都(即军政据点)。唐虞及夏皆都冀方。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由此看来,冀就是舜都平阳。平阳是舜之都,禹得天子位于舜自然当先都平阳得到认可再寻机迁址易都。禹辟舜子商均,再阳城(河南登封)建都,须先离舜都平阳。

 

18 夏都

夏都:禹都“阳城”(河南登封告城);太康居“斟鄩”,后羿又居之,桀亦居之(河南登封偃师二里头);相居“帝丘”(河南濮阳);杼先居“原”(河南济源),后迁“老丘”(河南开封陈留);胤甲居“西河”(河南安阳汤阴)。共计六都邑。“安邑”“晋阳”“平阳”三都也被称为夏都,但主要与禹有关。

 

二、 五帝古国与夏商方国并存的假说

 

陈梦家曾经推测夏王谱不过是改了名字的商王谱,夏桀商纣的高度相似,使得我们推测周人根据埃及大夏帝国的历史,根据政治宣传需要,以及区夏殖民地在九州的扩张,伪造了一个与商王谱一一对应的、似乎是九州本土王朝的夏王谱。中国本土的龙山文化之类所谓的夏遗址,不过是根据造假夏史错误命名的文明遗址,就像古越国的历史根本不是夏后姒少康以后的夏王朝地方政权。

晋朝的王嘉在《拾遗记》中推测:观伏羲至于夏禹,岁历悠旷,载祀绵邈,故能与日月共辉,阴阳齐契。万代百王,情异迹至,参机会道,视万龄如旦暮,促累劫于寸阴。何嗟鬼神之可已,而疑羲、禹之相遇乎! ”。也就是说,伏羲可能与夏禹是同时代的,伏羲之妻女娲、炎帝之女女娃,与夏禹之妻女娇可能是同一女神的化身。“ 纣之昏乱,欲讨诸侯,使飞廉、恶来诛戮贤良,取其宝器,埋于琼台之下。使飞廉等惑所近之国,侯服之内,使烽燧相续。纣登台以望火之所在,乃兴师往伐其国,杀其君,囚其民,收其女乐,肆其淫虐。神人愤怨。时时有朱鸟衔火,如星之照耀,以乱烽燧之光。纣乃回惑,使诸国灭其烽燧。于是亿兆夷民乃欢,万国已静。及武伐纣,樵夫牧竖探高鸟之巢,得玉玺,文曰:水德将灭,木祚方盛。文皆大篆,纪殷之世历已尽,而姬之圣德方隆。是以三分天下而其二归周。故蚩蚩之类,嗟殷亡之晚,望周来之迟也。 ”《拾遗记》有关商纣的描述,让我们能够想象燧人氏部落,蚩尤部落延续到商末,而九侯女、妲己之类的宠妃,根本不是害人精,而是商纣讨伐古国、方国的受害女俘虏。

再看古文献中为商纣做靡靡之音,后来跳水自杀殉国的佞臣师延,在《拾遗记》中成了音乐神仙与反抗暴君的忠臣烈士:师延者,殷之乐人也。设乐以来,世遵此职。至师延,精述阴阳,晓明象纬,莫测其为人。世载辽绝,而或出或隐。在轩辕之世,为司乐之官。及殷时,总修三皇五帝之乐。拊一弦琴则地只皆升,吹玉律则天神俱降。当轩辕之时,年已数百岁,听众国乐声,以审兴亡之兆。至夏末,抱乐器以奔殷。而纣淫于声色,乃拘师延于阴宫,欲极刑戮。师延既被囚系,奏清商、流征、涤角之音。司狱者以闻于纣,纣犹嫌曰:此乃淳古远乐,非余可听说也。犹不释。师延乃更奏迷魂淫魄之曲,以欢修夜之娱,乃得免炮烙之害。周武王兴师,乃越濮流而逝,或云死于水府。故晋、卫之人,镌石铸金以像其形,立祀不绝矣


  因此,《易经》记载苏妲己组织酒池肉林让帝辛淫乐,企图多生子女,后来带兵出征九陵、为国捐躯的故事是可信的。《易经》为九侯女、比干鸣冤,歌颂比干、妲己的爱国献身精神,是符合武庚的太师商容的立场的。而丹朱的后代因为世袭王国的出现沦落为贫穷落后的禅让制古国,在投靠西岐的女方亲戚散宜生煽动下,根据天毒-玄菟国的指示与姬蒙(伯邑考)的计划,在商王宫酿酒房投放不孕毒药是顺理成章的,原来的目的就是配合孤竹国、西岐、虞国在九州全面复辟禅让制。但太姒、周文王(姒文命-夏禹)根据埃及大夏帝国的阴谋,把九州方国反抗大邑商吞并的禅让自治运动,改制为反商复夏的革命暴动,建立了比大邑商的方国共主联盟更集权的周夏封建联邦王国,埃及僵尸(假冒共济会首领伏羲的夏禹帮凶皋陶,成了昊天上帝——太皞)利用天命的迷信为民做主,欺骗篡夺了九州的禅让制光复革命,并最后嫁祸于玄菟国与孤竹国。火云洞的三圣伏羲、神农、轩辕不过是依靠女娲的招妖燔,利用美女色情间谍嫁祸大邑商,而分享了武王伐纣以后爆发的男权文化大革命给禅让制父系古国带来的小恩惠。宋朝以后昊天上帝高升为玉皇大帝,埃及僵尸又有了庄严的天竺袈裟与僧侣帮凶,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轴心——恶——东方专制的守护神,连神魔小说《西游记》与《封神榜》也举起了哪吒闹海屠龙、孙悟空大闹天宫的造反旗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68877-1162031.html

上一篇:封神外传40
下一篇:[转载]封神外传47
收藏 IP: 220.191.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