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刚开始读《墨子还原》

已有 3529 次阅读 2014-11-30 17:18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刚开始读《墨子还原》

武夷山

 

刚开始读杨义先生的《墨子还原》(中华书局,2010)。杨先生该书《序言》的第一段话我极喜欢,他说:

天生诸子,既是我们思想上的先驱,又是我们精神上的朋友。先驱率先开展思想的原创,朋友则转过身来启发文明的对话。我们面对诸子,应该做的事情,乃是沟通诸子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深入地进行原创的对话,以对话开拓新的原创。

于是,我想在网上找到这篇《序言》,与大家共享,可惜没找到。但发现了社科院研究生院于飞的一篇文章,《杨义诸子学研究平议——以“诸子还原”四书为中心》(http://文学遗产.cn/Article.aspx?id=68693)。现将该文中“《墨子还原》平议”一节转录于此,使大家大致了解这本书是说什么的。

 

《墨子还原》平议


 

描写草根人物最多的是庄子,而将“草根之学”发扬光大的则是墨子。杨义先生认为破解墨学之谜的关键,在于墨学的草根性质与东夷色彩。与这两点相关的,一是民间性,二是边缘文化活力。墨子还原研究中,涉及到了一个关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大问题,杨义先生称之为“超级命题”,即“墨学的不少文化基因都与东夷相关,只不过墨子活动于鲁、齐、宋、楚诸地,鉴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好亮出东夷的旗帜。然而二千余年后,我们再来反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就不应回避华夷之辨和华夷互动的问题。没有华夏与四夷的互争互斗、互动互补、互渗互融,中华民族是不可能有后来的大气浩然、生气勃勃的发展的。这本是我们重绘中国文化地图的基本命题之一,便借墨学的透视而加以运用了。”[19]杨义先生的《墨子还原》与前人的研究相比较,这可算是一个十分新颖的角度,然而能够发现并从此角度深入开掘下去,并非易事。杨义先生能够做到这一点,不得不提到其“重绘中国文学地图”[20]的学术追求,以及在这一学术实践中形成的对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特别重视与学术敏锐。

杨义先生将墨学定义为“草根显学”,除了来自于民间信仰的影响,神话传说的渗透,上古古籍口传传统的自觉接受,以及与百工共同劳作的生产实践这些民间与东夷的文化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墨学与儒家“士君子之学”的渊源关系。杨义先生在细读《墨子》时,发现了墨子与儒家弟子不寻常的渊源关系,杨义先生认为墨子的身份出入于士与百工之间。“这种穿透社会阶层的天下视野,使其学术具有‘良医善药’的治国功能了。士君子而有学岂足为奇,草根而有学,这就是墨子奇人奇学之所在了。”[21]而墨子这种特殊身份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近儒”,而后又“脱儒”的过程,杨义先生从《墨子》书中墨子与儒家弟子的交游中得出了这一给人极大启发的精彩结论。《墨子还原》中像这类问题的解决是非常多的,比如说还有对于《墨辨》的研究与还原。杨义先生从文章风格上考察《墨辨》作于墨子晚期,并联系墨子“晚年囚宋”这一事件,运用了深层心理学的学术方法,不仅确定了《墨辨》的成文年代,也揭示了墨子在当时历史情境中的创作心态,如此则墨子晚年的人生经历与学术历程就能够清晰地印画在读者的脑海中,这便是杨义先生诸子学研究所做出的贡献。

《墨辨》代表了墨子的“心学”,而更核心的则是墨学“十论”中形成的“天”“地”“人”三学,这也是杨义先生的独特发明,对于墨子学术的如此划分打破了过去《墨子》书的篇章格局,而是从墨子学术思想内容上进行了更为细致合理的归类与概括。“四学一体,前后相继,相互为用,逐层深入,形成了墨学的生命整体和演化过程。”[22]杨义先生在这里强调了“辨伪意识与过程性原则”,这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十论”研究中尤为令人称道的是,杨义先生发现了墨学“十论”上、中、下三篇与墨家后学学派分野及地理位置的对应关系。这个发现可以说是《墨子还原》最为精彩的部分。杨义先生的学术感悟力使其能够将墨学“十论”分三篇以及“墨离为三”的墨学三派联系起来,并通过对墨子一生学术漫游经历的细致考察,指出 “十论的上篇乃北方墨者所传,对应于相里氏之墨;中篇乃南方墨者所传,对应于邓陵氏之墨;下篇乃东方墨者所传,对应于相(伯)夫氏之墨。”[23]并且从三篇的整体结构和旨趣,三篇所用历史事例存在差异,理念和用语的比较,职官及其他制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这是《墨子》成书以来,历代学者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而杨义先生得出了如此清晰而确切的结论。

杨义先生在墨子文学特色的考察上紧扣墨子的草根性质,指出其文风具有明显的口传文学的影响,而《墨子》各个篇章又形成了多样的文本形式。墨子与其他诸子相比,文本形式是最多样化的,证明了《墨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重要的过度作用,即从语录体转向论说体。杨义先生对墨子的文学表达与民间口头传统的因缘也是从四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分别是:从口头传统获得历史记忆的资源;墨子言理好设譬喻,喻体多取自民间日常生活及百工技艺;以自设问答,作为提起注意和追问原由的口语化表述方法;借鉴了民间文学或口头诗学的程式化句法和篇章结构。这种从民间口头传统中解析墨子文学的角度是极有启发意义的,为学者进行其他的学术研究也提供了新颖的学术视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47468.html

上一篇:日记摘抄(75)----进大学了
下一篇:IEEE Spectrum杂志发表的螺旋形无线电波束的照片
收藏 IP: 1.202.71.*| 热度|

12 钟炳 李轻舟 李伟钢 李毅伟 戴德昌 鲍博 李泳 刘波 俞立平 anran123 xqhuang zguodong200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8: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