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报道涉及对我的采访内容,但我印象中没有接受过该媒体采访
武夷山
最近在网上看到以下发表于2018年9月的一篇报道(https://www.sohu.com/a/251622635_425345),以前我没见过。里面有三处引用了我的一些看法,如下。
第一处:
这样草草得出的结论,在崇尚学术严谨的科学家眼中,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我觉得从前后两个时期的报道对比中远远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武夷山对环环(ID:huanqiu-com)说道,“2001年的时候那批报道尽管也是使用‘卡XX’这个词,但是当时只是一个比喻,可能指的是一些长期没有实现的技术突破,而现在的卡XX就有被国外技术封锁的含义,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第二处:
对于这一设想,武夷山仍旧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两个时代选题上的差异造成的。“2018年讨论的是一些技术特征特别明显的领域,而2001年谈到的那些领域,按照一般的分类都不属于高技术制造业,多数都是比较传统的产业,因此就没有作为这次讨论的重点。”
不过,武夷山表示,如今我们国家整个行业的面貌跟2001年相比,确实比以前进步大多了。“例如石化方面,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世界500强,此外中国的建筑业,包括造楼、造桥的能力都非常厉害了,”武夷山说。
第三处:
“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可能引进一个X人学者就可带来很大的变化,因为基础科学研究主要工作成果是论文,”武夷山接受环环采访时说,“但是在创新链上越往后,越是到了技术阶段和生产阶段,就越不太可能通过招回来一个杰出人才就使技术水平得到改观的。”
他进一步解释道,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显性知识又叫编码化的知识,意思是这种知识容易学习,能讲得清楚。“但有很多隐性知识是要靠长期摸索和经验积累的,我们国家毕竟工业化开展得晚,工业化强国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几个世纪的技术经验了,我们才积累了几十年,相比之下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2018年9月,我已退休。在我记忆中,我从未接受过环球网的采访。那么,这里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我接受过人家的采访,但我老糊涂了,不记得了;二是人家没有采访过我,但将我在某一场合的发言内容作为“采访”来的内容了。
为什么说有第二种可能?因为我经历过多次“被采访”。比如多年前,一个著名报纸的著名记者在一篇采访中,说我对某问题是怎么看的。其实此人根本没有采访我,而是从我主编的一本书中摘了几句话作为我对那个问题的回答。你还别说,这个“回答”没有歪曲我的观点,此观点从我嘴里发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作为对那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应景的。
没有歪曲我的观点,说明该记者水平高;但是,没有采访我偏说是采访了我,就太不实事求是了。由于我曾多次经历过莫名其妙的“被采访”,所以对某些媒体的印象不太好。大家想想,主流媒体都做不到基本的实事求是,是多么可怕的事!
1/1 | 总计:5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3 05: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