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何冀平《天下第一楼》剧本。这个剧可说的地方比较多,单说它的语言,就很有味道,很地道。
剧里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时候的北平。这里举几个例子。
例一。王子西:“赶早去天桥把昨天的炉肉折箩卖了。盯着熬粥、剥葱、砸烂蒜。”
折箩是北京方言,指酒席剩菜。炉肉是老北京美食,有报道烤炉肉在建国后停产53年,到2006年天福号才由传承人冯君堂带徒弟恢复烤制。每天只烤两炉,二十四方肉,要吃得提前到店预订。
炉肉可不简单,唐鲁孙讲,老北平聚贤堂名菜“炸响铃双汁”,就是天福号“不时碰到了薄皮仔猪”,聚贤堂“从‘天福’匀来炉肉炸的,加上甜咸勾汁双浇”。
例二。卢孟实:“请,我请你们坐席吃八碗。”
八碗应该是指满族八大碗,遇红白喜事重大节日时吃。回民呢就吃清真八大碗。
例三。唐茂昌:“您看见啦?”
克五: “您执鞭,名老生小叫天跨沿子。”
唐茂昌:“您看还行吗?”
克五: “就是那匹骡子装扮得差了点。”
唐茂昌:“噢,您说!”
克五: “讲究骡子前脸挂苏子,苏子上头穿珠子,跑起来嘀嗒带响,有个说头叫‘蹄踏碎玉’。”
这段都是梨园行里的话,写得很生动,有声有色。
例四。罗大头:“嘿!‘勤行’里的大厨子哪个不这样?”
“勤行”也是旧时名词。指饭馆茶馆,或饭馆茶馆里跑堂的。唐鲁孙说“北平民俗家张次溪先生有一本《勤行人语》,是他历年搜集勤行人应对、进退、说话手抄的精彩片段,一共有三百多段四万多字。”
《天下第一楼》里的堂头常贵,说话就很有特色。客人进饭庄时上台阶,他说这是“步步登高”;客人出饭庄子下台阶,他说是“后辈老比前辈高,五爷您赶明儿得超过老爷子”;客人嫌贵,他说“贵人吃贵物,东西好哇”。总之是殷勤奉承、合宜得体。
这样的语言,我还在邓友梅的小说《烟壶》、《那五》里见过,王度庐的《卧虎藏龙》也有这种老北京特色。
有特色,才有个性;有个性,是最难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4 0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