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rdonf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ordonfeng

博文

除夕致亲友之二:同学友钧

已有 2402 次阅读 2017-2-2 04:15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同学陶友钧是一汽大众成都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是我在(四川)绵阳建材工业学校读中专时的同班、同宿舍、上下铺四年的同学。他是忠县人,我们上学时忠县所在的万县地区还属于四川,现在已经归属重庆很多年了。我还记得刚入学时,他父亲陪他一起去学校,那欢快的性格我到现在还有印象。友钧勤勉、乐观、生活和学习一丝不苟,可能与家教有很大关系。


我们班来自万县地区有四位同学,除了友钧家在忠县, 还有两位来自万县(毕业时总成绩排名第一因而留校的李天茂,上课时时常在看棋谱、但在最难的几门力学课上得了第一的我们班的象棋队队长黄雪军,我在去年除夕写的《同学猴哥》里有提到),一位来自奉节(我篮球队的队友、三分好手、绝对主力刘杰;最近读凤姐的《求祝福》,才知道凤姐是奉节人:)学习都相当不错,我时常想,是不是万县地区的人特别聪明:)(有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是中国的“人才带”。)


友钧从入学到毕业,成绩一直在前几名。而他专业课(我们是建材机械专业)尤其好,我印象中每门都在最优之列,我记得后来考试,很多人求坐在他周围:)他画图又快又好,毕业设计我们分破碎机、磨机、回转窑三组。当我为被分到最简单的破碎机组而感到庆幸的时候(但即使如此,毕业设计也坚定了我以后不从事机械专业的决心),友钧不但对设计回转窑表示毫无压力,而且似乎为分到最难的任务而感到高兴呢!事实上,他的毕业设计确实很漂亮,那回转窑设计图我现在还有印象。


友钧应该还是理工科类型(理工科极强,文科相对没有那么强),但是让人敬佩的是他在文科方面的努力。他买了一套内容和和印刷质量都很高的《中国古代文学欣赏》,《宋词卷》我借来翻阅过。他学有余力,在快毕业时报名参加似乎是“行政管理”专业的自学考试,每门课都是一次通过,到毕业时过了好像有5门课(我另一个同学赵东也参加自学考试,也通过了几门课) 。他当班干部也像学习一样认真,我记得他当副班长时组织了一个“看谁最了解我们的祖国”知识竞赛,题目全部都是他找的。我记得这回事,因为我得了第一名,奖品是一本塑封笔记本,上面有友钧手写的获奖词呢!


最让人起敬的是友钧自然而然但又严格的生活习惯。他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间做什么,几乎是雷打不动的。而且他没有任何不良习惯,似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在做有益的事情:学习、看课外书、锻炼身体等等。写毕业留言时,我给他写的是(大意):我相信你的好习惯一定会让你成功!说实话,我对他会取得不凡成就的信心比对我自己要大的多:)


毕业后的工作证明了我的断言。他因为成绩好,被分到了唯一的一个在成都的单位:成都新型建材厂。后来一汽丰田利用这个厂的地盘生产汽车,友钧成了一汽丰田的员工。他怎么又到了一汽大众,我就不知道了。但是我记得大概是1993年,我和同事去成都出差,去见了友钧。那时还是新型建材厂,只是要和丰田合资的消息已经有了。友钧告诉我,他负责给所有工人定工时,没有人不服的,因为他自己车磨刨铣这些机床全会操作,工人要是不服,他就自己上去操作给他们看!我直接跪了!我跟同住的一位退休车工技师提了下学习开车床,只是提了下,看到那高速旋转的工件,我就是不敢让车刀去碰:)


我也报名过“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自学考试,通过了两门课(《材料力学》、《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在看《高等数学》、尤其是《金属切削原理》时,放弃了。那车刀的各种角度,直接打消了我继续自考“机电一体化”的计划。友钧轻松就通过了自考了拿到了大学文凭,之后又读了研究生,似乎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毫不费力的事情。


我93年去成都时,友钧已经结婚,老婆是四川另一个中专学校的毕业生,一个很漂亮的小女生。现在他们的孩子都已经在重庆大学读书了,子承父业,还是读机械专业。友钧的生活道路可算平顺,这是他的天资、他的努力、他的好习惯决定了的。但是我永远也摆脱不了这个假设的问题:假如友钧没有在1986年去读中专,而是继续上高中,他会到达什么高度?我相信他读博士、做教授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如果机遇好,很有可能会出国留学,最后不管是回国还是呆在国外,肯定会成为院士级别的大家。


我谨以此文纪念那30年前开始的中专岁月,并祈祷中国让能读书的孩子永远向上流动有门。我深信,等中国人的天赋都能得到培育和利用的时候,中国必将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强国。


2017年除夕写于西雅图,纪念中专入学30周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80776-1030891.html

上一篇:英语词汇量测试2: 你有没有2000词汇量?
下一篇:语文学习 ---我的经验和教训
收藏 IP: 205.175.1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06: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