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应该都对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印象深刻,那感觉犹如初恋一般青涩却甜蜜。我的第一篇英文论文写于2006年春,准备投至国际会议MACIS 2006。在此之前,我只写过本科毕业设计的论文,对科研以及科研论文还处于一个懵懂的阶段,这一次绞尽脑汁拼出一篇看上去像模像样的文章,忐忑地发给了我的导师。意外地,我收到导师的回复,表示文章尚可,修改后可以投出,我顿感欢欣鼓舞,也正是导师对我第一篇论文的肯定带给了当时对科研迷茫的我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
随后导师约我某天下午去修改论文,想象中应该就是导师跟我讲论文哪些地方存在问题,然后我拿回去改改就可以了。没想到的是,导师打开文章一句一句地读,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斟酌、修改。说实话,当时我心里有惊讶,有急躁,也有羞愧:惊讶的是一位大教授居然能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修改一篇并不十分重要也不署他名的文章;急躁的是看他不慌不忙地一句话翻来覆去地改,不禁感慨这要改到什么时候;羞愧的是我自认为像样的一篇论文这样一读竟错误百出。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逐渐地,我被导师一丝不苟的精神感染了,收起了急躁的情绪,开始融入到认真修改文章的气氛中。大到文章的结构、段落的布局;小到标点符号的使用、单词的选择,导师都谨慎斟酌。犹记得在一个单词的选用上,导师思量了很久,最终拿出字典来反复查阅才选出最准确的用词。这让平时随便拿一个意思相仿的词语就用的我相当汗颜。最打动我的是,导师不仅限于修改,还会告诉我为什么修改,即使是英语语法问题,他也会认真地讲解。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在发给他的邮件里我用错了appreciate这个词,他在修改论文之余给我指出了错误,还仔细地讲解了这个单词的用法。
这篇论文前后修改了很多遍,导师一直专注地工作,历时6-7个小时。这就是我的导师,王老师。从2004年成为王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开始,至今已10年。在与王老师沟通交流的这10年间,让我印象深刻及受益颇深的事情不计其数,而对我影响至深的,还是这第一篇论文。这篇论文修改完之后,王老师告诉我,他对于所有署名的期刊论文往往都要修改十遍以上。我曾对此相当好奇,王老师发表了上百篇论文,是否每一篇都这样修改。后来我有幸成为了王老师在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这期间有很多机会和王老师合作文章,而这个疑问也在随后几年我跟他合作的几篇论文中得到了解答:确实每一篇论文他都非常认真地完善若干次。
事实上,不仅是对待文章,王老师几乎对待每件事情都是一丝不苟的。我常常会想究竟是什么精神能支持王老师这么多年来坚持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这也许就是对事业的热爱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在法国的四年中,我也和国外的一些教授和学者交流合作过,基本上每个人对待工作都非常认真严谨,这令我感触颇深:相较于国内略显浮躁的学术氛围,国外学者对学术的态度更加纯粹,正是这种纯粹的热爱使得每个人对工作都充满激情,且分外认真,当然成果也更为丰硕。环境和周边人物对我们的影响犹如绵绵春雨,在不知不觉中会缓缓渗进我们的骨髓。因此,在国外良好的学术环境下,在众多重要人物的影响下,在王老师精神魅力的耳濡目染下,我自身为人处事的水平和品味也渐渐提高。相信王老师的认真精神也与对他影响至深的重要人物,如吴文俊先生、Buchberger教授等,以及他身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可以说,正是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成就了现在的王老师,而我们也应在王老师的人格魅力影响下,努力成就自己,学习他认真严谨的治学精神,也希望在不远的未来能够成就他人。
(牛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