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从何时起,为了所谓的防火,人们开始变得越来越小心翼翼,行为慎之又慎: 严格限制聚氨酯泡沫板等易燃材料的使用,否则动辄可能被视为违建进行拆除;各类场所大量推广采用阻燃材料;电瓶车充电时间地点受到严格控制;足浴店的电加热方式不合理,间或停业整顿;甚至于学生寝室大冬天的禁止使用任何电加热或取暖设备;有关防火的各项强制性标准及要求。
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终归不是办法,难免有因噎废食之嫌。日常行为如此谨小慎微的背后,实质暴露出的是:火灾来无影去无踪,直至今日,人们的确还没有什么太有效的方法,所以才会宁可牺牲各种便利条件,频频增加额外的投入,采取更为保守的策略,甚至不惜矫枉过正,来换取安全系数的提高。
打一个形象的比方:贫困家庭无法满足孩子稍微奢侈一点的需求,家庭拮据有各种客观原因,但不能因此认为孩子的需求就是过分的,错误的,甚至予以打压。同理可得: 寻求生活中的各种便利性、舒适性及随意性原本再正常不过,之所以将这些看似寻常的行为定义成违规,根本在于防火灭火手段的低效与无奈。
一旦家庭的收入有所提高,则孩子的需求就会逐渐被视为正常。同理,当防火灭火能力得到提升,以往的这些所谓的“违规”行为将会重新变得“合规”,行为也可以较为自由随意。
故此,判定各种日常行为到底是否合规,主要取决于社会整体防火灭火手段效能的高低,与行为本身的关系并不大。关键要看当事人本身处在一个怎样的火灾背景之中,如果某些类型的火灾事故频发,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日常行为受到限制。
初期灭火手段的孱弱,导致防线屡屡后撤,为此针对火灾除了防守,还得依靠进攻;除了“盾”坚还得“矛”利;除了频频被动退让,还需要犀利可靠的主动灭火方式,否则的话,不消说“三舍”,哪怕退避“九舍”,到头来可能还是不够用。
PS: 退让也要有一个合理的底线,防火的底线只需要满足:不伤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