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xueren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ren07

博文

“科学普及是共同进步的核心力量”

已有 2127 次阅读 2023-4-29 16:3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1148158960.jpg

339868246.jpg

2033173674.jpg

港珠澳大桥的拉索桥何以只需要很细的直径就可以抵抗12级以上的台风?为什么米饭没有粘性而糯米有?红叶石楠散发的腥味中有什么成分会使人头晕脑胀?蛋白的结构原理是如何运用到人们日常的烫发过程中的?为什么降血压药拜心同减量到吃半粒会使血压骤降到引发生命危险?AI“思维”和人的思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增强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人的科普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壮大科普人才队伍,依托在“第十四届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人物选树”活动中涌现出的青年精英,多维度展现科普“新青年”的风采和智慧,以凝聚、引领更多年轻人积极投身于上海科普事业的发展,4月28日下午,由上海市科协、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新青年·星思享——青年科技论坛”系列活动之“微音巨响”——青年科普的创新之路专场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第十四届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杰出人物代表姜雪峰在论坛上做题为《美妙的化学世界》的主题报告。在“科普才艺秀”环节,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主持人傅昇岽、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教授汤康敏、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部研究员刘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主任药师李志玲、波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波克城市首席技术官李晶等5位第十四届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新锐人物结合各自所在领域,从目、鼻、口、舌、耳等角度展示科普才艺。主题沙龙环节中,5位第十四届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新锐人物、青年科技志愿者代表和主题报告人共同围绕当前时代背景下开展科普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有关“元科普”、人工智能等科普领域的热点话题展开交流讨论。

AIGC时代,科普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这个男人叫小帅,本是一位马车夫,这里是1900年的底特律,那时候汽车工业已逐渐发展,马车夫虽然依然在城市中承担交通职能的主角,但面对汽车的出现已开始产生迷茫。小帅默默地观察、了解了汽车行业的整套体系后,下决心把自己的马车卖了,向岳父借钱买了一辆汽车。由于他熟悉城市道路,很快得到大企业的赏识,成了车行的老板……”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主持人傅昇岽的故事从“1909年在底特律街边等候乘客的马车夫”“1852年,泰晤士河边正在写生的画家”“1852年,上海第一次见到现代纺织机的织女”等3张“老照片”说起。正当听众以为小帅是通过向汽车司机这个新职业转型应对了新技术工具带给时人的挑战时,傅昇岽却主动揭秘:“这些图片和文字都是AI编造的,只有很仔细地观察汽车轮子和小帅腿的连接处,才可发现端倪。”

随着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诞生,像这样未必经得起仔细推敲,但却可以在瞬间击中人心中的某些渴望、从而达到欺骗目的的造假变得越来越容易,过去成本很高的一张假新闻图片甚至一段假新闻视频,现在常常只要几秒钟即可生成。傅昇岽更进一步举例说:“假设我想把一种人工染色的花当成真花卖,在过去,要写出一篇像样的介绍文章,没有植物学的背景是很难的,但现在借助ChatGPT只需要两秒钟,然后生成这张图大概用20秒;我是一个天文爱好者,在网上看到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苍龙星云’近期获得了天文学家的证实,有详细、有板有眼的数据分析,还被人拍到了照片,但这其实从头到尾也是假的。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人们其实非常需要了解这类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

对此,李志玲医生深有同感。她表示:“在生成式AI的冲击下,造假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医生们很大的一个烦恼就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如果ChatGPT继续不断改进,将来大家也许真会觉得反正真人也是会有错误的,遇事不如直接去问ChatGPT。”

傅昇岽由此提醒公众,在今天这样一个技术时代,不要太轻易相信眼睛所见的事,对有些图文并茂的内容特别要提高警惕。这也使他感到:“我们真的比过去更需要靠谱的科普内容生产者。”同时他也指出,作为科普人,应该珍惜自己的羽毛和公信力。

李晶则认为,ChatGPT主要是提供基础的科学知识,但是人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是AI所无法替代的。刘夙也认为,AI虽然有时能给出好答案,但在对专业化的内容进行通俗化的解读方面,它做得并不好。在敏锐地意识到AI从事科普创作存在的危险后,刘夙的回应是以辰山植物园为依托,制作了一个名为“多识植物百科”的网站,将散落在专业资料里的相关内容进行通俗化处理并汇总后,形成一个准确、完备、能够与时俱进的数据库,提供给科普爱好者、专业工作者和一般公众,由大家对这个数据库里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创作后,形成图书等多样化的科普产品,再进一步传播给公众。刘夙希望有更多的科普爱好者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科普产生的叠加和协同效应对各界都有提升

眼下,科研人员应该从事“元科普”的生产几乎已经成为理论上的一种共识,但现实中,由于评价体系尚未能充分评估一名科技工作者向外部传播科学的价值,大多数科研人员还是集中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深挖。就这一现象,姜雪峰教授提出,应该看到科学界向外传播的价值对社会、民众,对整个国家、民族的提升都至关重要。“高原之上才能产生高峰。”他指出,科技发展不是“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过程。一名科技工作者与社会之间应该是联动且不可脱离的关系。曾有观念认为,科学家就应该待在自己的实验室里、深扎于自己的领域坐好“冷板凳”。但是,随着知识的大爆炸、知识的进化、迭代和社会的快速演变进程,各个学科领域都在变得开放,常常与别的领域发生交叉。科研人员如果仅仅待在自己原来的体系里,很难做好“大科学”。因此,姜雪峰教授认为,科研人员很多时候既需要本行业的精深,更需要向外部传播科学。这不仅能够帮助社会群体,同时能够给科学界以反馈,并反哺科学本身,使之步入更高、精、尖的领域。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不仅社会大众和青少年需要科普,其实每个人都需要被科普。

“比如我自己,在合成化学领域是一名前瞻者,但如果让我跳出化学,面对物理、数学,我就是一个门外汉,我需要被懂数学的人科普,也需要被懂计算机的人科普。我们每个人都承担着科学普及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大家共同进步的核心力量。我们每个人必须要有自己的本核,但是本核和本核之间是孤岛,必须进行连接才能产生叠加效应和协同效应。当我们重视这个叠加效应和协同效应后,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才能走向另一个维度的发展。”

  姜雪峰教授的发言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汤康敏医生也表示,就像中、西医之间需要互相学习、借鉴,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也非常重要。跨越学科界线,才更有利于把科普做扎实,使之能够走得更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41506-1386236.html

上一篇:在浩瀚星空下追寻生命的丰富可能
下一篇:靠海还能吃海吗?——“可持续渔业的未来”领导力工作坊探讨传统小型渔业转型之路
收藏 IP: 101.93.88.*| 热度|

7 杨正瓴 王涛 农绍庄 史晓雷 王帅 周忠浩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