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再议生物学家为何不应用麦克斯韦理论?

已有 2373 次阅读 2016-7-11 13:54 |个人分类:小宇宙探索|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物学, 麦克斯韦理论, 微电极芯片, 光学天线

        再议生物学家为何不应用麦克斯韦理论?

          Why don't biologists maxwell's theory?

                         都世民(Du Shimin)

神经科学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是:目前我们还没有关于脑如何工作的真正的理论假设。我们并不清楚信息在脑内是怎样被处理的、存储的、提取的,运动指令是如何产生并执行的,如何思考、产生情感和同情心。因此,必须整合分子细胞、突触、系统和心理等水平的研究,而目前无论知识还是技术均还未足够成熟到整合所有这些功能层次的程度。这一段论述来自哪里?是来自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编写的“未来十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是国家科学思想库丛书。是科学出版社出版,20121月。这一段论述是中国科学家对脑研究整体纲领性论述。是制订中国脑计划具有特色和破解谜底,进入快车道的关键所在。是靠生物学单一学科攻破,还是组织多学科,跨学科突破?!

1.麦克斯韦理论运用到视感器官工作机理的分析,应该没有争议!那么为什么笔者见到的脑分析著作和论文却见不到?

2.其理由是找不到突破口;有网友说:生物学家不懂麦克斯韦理论;物理生物学家应该懂麦克斯韦理论,为什么也不提麦克斯韦理论?

3.明明有磁场进入视感器官,为什么国内外生物学家却找不到磁场,反而提出磁性“第六感”的论点?

例如,

1)北京大学曾发表一研究成果“北大发现磁感应蛋白 或揭开“第六感”之谜.

(2)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家Joe Kirschvink找到负责触发这些神经元的磁受体,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没有明确的感觉器官可供解剖,而磁场总是在无形之中扫过整个身体。“受体可能在你的左脚趾里。”

(3)科学网刊文“寻找磁性“第六感”:科学家尝试确定人类磁感知能力”,作者宗华 也将国际上寻找磁性“第六感”介绍到国内。

解释上述问题的原因:

1)现有生物学家所用检测工具都不能显示交变电磁场的存在;

2)微电极阵列MEAmulti-electrode array)记录系统是在直径约5mm的微区玻璃表面点阵状排列8x86x10)TiN材料电极, 电极直径最小10μm,电极间距最小30μm,离体组织、细胞或者切片直接紧密地置于MEAs上,可以同步记录60个位点的细胞外场电位信号,电极即可记录也可用作刺激或者接地,适用于神经、视网膜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和离子通道生物学特性研究。MEA只检测细胞外场电位,不能显示交变电磁场信号。见百度词条。

3)交变电磁场信号是肉眼不能见的物质,生物学家见不到,却又感受到,这奇怪中有不奇怪的道理!

4)人工视网膜研究想仿生,又想人工智能,却解决不了色感和能源的困境,色感只能借助天线与波长的关系及其相关机理,用微电极芯片解决不了。

5)人工智能和脑科学都不重视体内能源的研究。以为电脑和神经网络能解决所有难题。其实这一思路需要反思。

6)应尽快设计光学天线,植入视网膜,验证视感天线系统机理。光学天线不一定是纳米量级,人眼内的天线是微米量级到厘米量级。习惯思维纳米天线接收光波,其实不一定。

总之,笔者经多日思考得出上述看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989933.html

上一篇:视细胞是天线 --- 和童勤业教授 陈南晖博士讨论脑链接模式
下一篇:小宇宙内实现电源自给自足可行吗?!
收藏 IP: 114.243.6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