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百科词条“人工智能”如何理解?

已有 3978 次阅读 2017-9-18 15:5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工智能, 百科词条

百科词条“人工智能”如何理解?

都世民 (Du Shimin)

一石击起千重浪  名家众说纷云争

李世石与Alpha Go的人机围棋大战一举击败围棋冠军,声明大震,吸睛全球,人工智能的话题席卷了世界处。随之而来的是人工智能机器人会超越人类吗?会统治人类吗?因此担心、惧怕的阴影也时隐时现。

创立人工智能公司和掌握最前沿技术的专家团队以马斯克为首,26国专家联名向联合国递交了一封公开信,呼吁联合国阻止以机器人为工具、正在进行的军备竞赛。他们在信中提出,这样的军备竞赛正在威胁“火药和核武器”后的“第三次革命”。[1]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2017-05-27,2017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发表了《让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家园》的主题演讲。多次提醒人类要警惕机器将带来的威胁,描述了超人工智能的一种可能。“人工智能一旦脱离束缚,以不断加速的状态重新设计自身,人类由于受到漫长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之竞争,将被取代,这将给我们的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我们无法知道是无限地得到人工智能的帮助,还是被蔑视并被边缘化,或者很可能被它毁灭。”[2]

2017-09-07,光明日报刊文:“人工智能何时超越人类. 作者:詹媛。从文题看,人工

智能可以超越人类,只是时间问题。30年或50年。理由是什么?文中列出诸多外国名家说法。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阿洛伊斯·克诺尔说:“我们也许认为在本世纪末能看到人工智能达到人类智能的程度。”但他同时强调:“我们不应该就人工智能承诺太多,提出过高的期望,可能会失望。

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院院长尼克·波斯特洛姆认为“人工智能达到人类智能的程度可能会是50”据他介绍,这个数字是在大量社会调查基础上推测出的。

牛津大学的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人工智能”这个词语不够准确,建议用“超级智能”来代替,人和机器可以一起工作,相互协作。

法国科学院院士阿卜得拉曼·海德“我们都不知道人类智能是什么,何谈去复制呢?”

人类目前对于大脑如何进行记忆、判断、分析等思维过程,仍然十分迷惑。[3]

不难看出上述观点並不一致。是有争议的。原因是什么呢?

观点争议为哪般  尚无定论也无妨

1)什么是人工智能和机器智能?

中国百科科学词条“人工智能”的定义如下: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容器

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这种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1]

人工智能三个层次: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

贾斯汀·卡塞尔(Justine Cassell

作为世界经济论坛人工智能委员会主席、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认为,人工智能最有价值的技术点在于人工智能如何和人类进行联合,使人类更加强大,和机器能够进行共生。而具体到商业方向的应用,人工智能则有三个重要的方向:一是信息聚合,二是评估用户情绪与反应,三是与用户建立关系。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中,最强大的部分就是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推荐系统和网络安全等。自然语言技术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部分之一,它的发展离不开中文。[4]

2)什么是机器智能?

百度网有人将机器智能人工智能加以区别。认为不是一个概念,人工智能是指人为操作的智力能力,机器智能是指已脱离了人为操作而由机器独立施放出的智力能力而言,但其联糸是,机器智能也是由人先编制输入机器中的功能而产生的智能,谓之机器智能.。到目前为止,所有机器被冠以“智能”的,实际上不是机器智能,而是“人工智能

3)什么是人工智能的内涵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认为:人工智能的内涵包括脑认知基础、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知识工程这四个方面。[5]

4)什么是人工智能的外延

人工智能的外延,则是机器人与智能系统——智能科学的应用技术 。这包括工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各类机器人以及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等。[5]

他认为人类已经进入到智能社会,已经进入到在动力工具基础上发展智力工具的新阶段。

5)几个问题的讨论

a人工智能的内涵包括脑认知基础,如何理解?

李德毅院士认为:所谓的脑认知基础,就是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即人脑使用各层次构件,包括分子、细胞、神经回路、脑组织区实现记忆、计算、交互等认知活动,以及如何模拟这些认知活动。它包括认知心理学、神经生物学、不确定性认知、人工神经网络、统计学习、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内容。

笔者不理解的是,人工智能怎么获得脑认知基础,这里“脑”是指人脑。在不少计算机专著中,认为人脑是电脑、超级电脑、有机超级电脑,从后面叙述中提到分子、细胞、神经回路、脑组织区这些名词,表明是指人脑,这人脑认知怎么进入机脑?是用有线植入电极方法,还是所谓“深度学习”法载入呢?笔者不知人工智能的研究者是怎么确定人脑记忆和人脑信息传输和处理方法?至今人脑记忆的解读尚不能形成共识,有多种解读。有的专家认为记忆是在微观层面,也有认为记忆是在宏覌层面形成。而人的视感信息是否是数字化处理?也没有弄清楚。凭什么说人工智能有脑认知基础![6}

在中国百科词条中,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的智能如何界定?法国科学院院士阿卜得拉曼·海德“我们都不知道人类智能是什么,何谈去复制呢?

实际上现在尚未搞清楚人的智能是什么!人类目前对于大脑如何进行记忆、判断、分析等思维过程,仍然十分迷惑。持有海德院士观点的名家大有人在。这类看法在生物学界和脑科学领域是不少见的。可是人工智能领域却相反,似乎认为人的智能已经搞清楚了。因此才会认为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

b)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

李德毅院士认为: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则是指研究脑的视知觉、以及如何利用机器完成图形和图像的信息处理和识别任务,如物体识别、生物识别、情境识别等。在物体的几何识别、特征识别、语义识别中,在人的签名识别、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行为识别、情感识别中,目前都已经取得巨大成功。

C)机器感知

关于机器感知实际上是利用多种传感器完成。这些传感器的机理与人体感官结构及机理不是一回事。

就视觉感官系统而言,不少文献资料都认为人眼是相机。是模拟式相机,还是数字式相机?这涉及视感信息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信号?这类说法是自相矛盾,不能被接受的。中国古文化《诗经.大雅.灵台》载有“矇瞍奏公”,郑玄笺:“有眸子而无见曰矇,无眸子曰瞍”。将盲分为两类,盲人眼球完好者为朦,眼球塌陷者为瞍。[7}

在显微技术未进入人眼,自然科学领域是将视网膜当成胶片。有的用明矾做试验来证实视网膜是感光胶片。其实这些说法是有问题的。另外,视觉感官系统信息处理方式也不相同。光波进入人眼是模拟信号,怎么变成数字信号?用神经元映射的神经回路来解释也解释不通。眼球无细胞、神经元、神经回路和基因。人眼可扫描、识别。这些都与人工視感是不同结构和机理。它们不类似。用干细胞培育人工视感却无功能。尽管人工视感技术发展快,形式多样,但不能说与人眼类似。

新近央视播放的研制的新相机却冠名“人眼相机”,这会误导人们。凭什么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感知与人的感官类似呢?这种与论让生物学和脑科学领域还怎么研究?让人不解。在这种状况下,有的教授提出将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研究分离,以免相互干扰。可是脑科学研究成果应该实用化,向人工智能延伸。现在恰恰相反。想用人工智能的思维解决脑科学难题。

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认为人工智能这种人类发明的思维方式,在自然界并不存在,但却有可能是最有用的思维方式。每个人工智能项目就是一个不同的思维方式,千差万别的思维方式会帮助人类解决一些难题。[8]

人工智能委员会主席、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贾斯汀·卡塞尔(Justine Cassell

认为: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中,最强大的部分就是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推荐系统和网络安全等。其实计算机视觉不是人眼视觉,没有相似处。

因此笔者认为人工智能的名词界定,应该更多地考虑多因素,让其更严格、更贴切。

参考文献

[1]吓死人!黑客竟然训练机器人杀人 侨报网,2017-09-12 06:30:00

[2]英媒:霍金警告人类若想生存必须在100年内逃离地球(4来源:参考消息网2017-05-05

[3]作者:詹媛人工智能何时超越人类光明网,【科学随笔】,2017-09-07 04:15

[4]世界人工智能权威贾斯汀:人工智能的三个重要方向,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170622

[5]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人工智能的内涵与外延。作者:李德毅,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9/13 21:51:01

[6]李启虎,人类大脑信号处理机制,《2l世纪100个交叉科学难题》,李喜先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1p528-532

[7]瞍,中国《辞海》,p1878.

[8]机器人来袭:怎样提升人工智能的“道德水平”,作者:龚亮 赵雯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7/9/11 13:41:5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1076518.html

上一篇:盲人有视力吗?---揭开人眼的神秘面纱(8)
下一篇:“机智过人” 引发人思考
收藏 IP: 106.121.6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