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扬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yang1971

博文

小数据的威力:点评武夷山博文一则 精选

已有 6363 次阅读 2014-8-22 14:29 |个人分类:察见渊鱼者不祥|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武夷山一位美国科研人员的基金经费支出情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21337.html


点评:

现在是大数据的时代,但是,我们普通人对大数据的威力只有非常模糊的认识。其实别说大数据了,就是小数据往往也包含了非常多非常重要的信息,小数据的威力也有可能大的不得了呢。

中国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甚至还总结了一句话,告诫大家不要太认真了,“察见渊鱼者不详”。西方也有类似的说法,“好奇害死猫”。许多人对这些话都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即使大牌教授也不例外,我们就分析一个具体的例子吧。幸运的是,我们讨论的这个例子来自于美国:美国的杂志,美国的教授,以及美国基金经费的使用情况。

武夷山老师提供的这篇博文,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一位非常特殊的美国科研人员的基金经费支出情况,还透露出更多的非常丰富的信息。我点评这篇文章,除了向你展示一下小数据的威力、让你看到为什么连美国科研人员也不愿意公开账目以外,更希望能够让你能够由此而稍微了解一点中国科研人员面临的巨大困境,哪怕只是了解一点点也好――相比之下,美国科研人员的困难哪里还算得上什么事儿呢。

我打算以原文加点评的方式来进行讨论:这样更容易理解一些 。


原文:

 《科学》杂志想了解美国科研人员从联邦政府获得基金支持后,到底怎么花这笔钱。他们接触的多数科研人员都不愿意公开账目,怕审计部门找麻烦。密歇根大学安纳伯分校的微生物学家Michael Imperiale是个例外,他表示愿意公开账目。

点评:

美国科研人员不愿意公开账目,固然是怕审计部门找麻烦,但我怀疑更害怕普通人吐槽。下面我稍微分析一下,虽然不能确定美国普通人一定会吐槽,但是可以肯定,中国普通人对这种支出方式一定是不会买账的。

这位教授是一位非常特殊的美国科研人员,肯定不具有代表性意义。这种特殊性并不在于他研究工作非常出色,而在于他敢于公开自己的经费支出情况,对自己一定是信心爆棚。但是,这是唯一的个例,而且肯定是执行得非常非常规范了,我们还是来看看他的情况吧。


原文:

2010年,他获得NIH一项为期5年的R01基金项目,经费总额为1,150,979美元。截至20141月,经费支出情况如下:

点评:

这是5年期的经费。执行到3-4年的时候,钱就花完了。

5年的经费,3年半就花完了钱,说明资助强度不够大。但这已经是5年一百多万美元的项目了,折合成人民币约800万元。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设项目已经执行了3.5――这样对这位教授会更有利一些。另外,美国财政年度好像是7月份开始的,所以这个假设也不是特别的没有道理。


原文:

――工资加上福利费,504,183美元,占43.8%。他得用这笔基金项目一个博士后、一个科研技师和两位参与部分科研工作的本科生。他自己的年薪约22万美元,其中约四分之一从基金项目里支出。另外,他为了让一位研究生减轻负担,替他承担了部分学费,向校方交了46,640美元。

点评:

项目组实际上只有3个人,教授、博后和技师。两个本科生不能说完全是打酱油的,但是也不会有太多的劳务费,应该可以忽略不计的。

顺便说一下,即使这个非常简略的支出情况表,也要用一些枝节问题来填充。本科生只是最不起眼的一例而已。

我们把工资加上福利费统称为劳务费好了。劳务费支出的大头是教授工资,约19.3万元(这还是只算了3年半,如果按5年算,就是28万出头,博后和技师拿到的就更少了。所以我说,取3.5年估算有利于教授);还给学生交了4.6万美元学费。(这事情在中国不大可能发生吧,就算教授愿意,审计也绝对通不过的。这位教授既然敢说出来,一定是符合美国的经费管理规定和审计要求的。)这两项合计24万,还剩下26.4万,就算两名本科生一毛钱不拿,博后和技师每年一共也就7.5万,每人不到四万,技师还得缴税,难怪大家说在美国读博后没前途呢,更别说学生物的了。

经费里至少有16.7%给教授发工资了,还有27%给博后和技师了。(如果按5年算的话,这两个比例就是24%20%。但是,这也太不合谐了,我们还是不要这么算了。)

中国基金规定的支出相应比例是多少,大家可以自己查一查。你也可以先猜一猜,然后看看自己猜得有多准。


原文:

――材料费,225,971美元,占19.6%。为了研究多瘤病毒是否会复制自身,所需的实验材料(抗体)耗资巨大。200微克的抗体就需要300500美元,而200微克的抗体大概只够涂敷1000块玻片。另外,原代细胞的购置或培养都很贵。生物医学研发价格指数(BRDPI)反映的是生物医学研发费用增长与通货膨胀情况的对比,自从1980年以来,除了一年以外,每年该指数都大于1,即生物医学研发费用增长率高于通货膨胀率。实验费用实在控制不住了,实验室就只好采取对每位研究人员限量供应实验材料的管理方式。

点评:

材料费是个大头儿,而且涉及到非常专业的知识,给出的细节根本不够分析的。让我代表不那么具有宽容精神的中国普通人来吐槽一把。既然强调了抗体很贵,想必在支出里占了相当比重了,就算只有材料费的10%好了(如果连10%都不到,你花这么多篇幅说它干什么?),那就意味着你要用6万片玻片(24000/400x1000=6万),平均每个工作日都要用70个玻片,你每天光是在刷片子吗?当然,专业人士可能会有合理的解释,美国的审计人员和普通人士可能也都认可,但是,试试用这种说法去说服审核你预算的中国审计人员吧,更不要说普通中国人了。


原文:

――差旅费,10,024美元,占0.87%。尽管机票和旅馆费用很贵,但他和实验室三位成员仍每年出席两个学术会议:美国病毒学学会年会和DNA肿瘤病毒会议。会议注册费也很贵,比如,美国病毒学学会会员的注册费标准是500美元,他若带研究生参会,学生的注册费标准是400美元。他从基金经费中报销一部分注册费,校方可补助一部分。

点评:

这部分的开支最少,说明得比较详细,我们可以用它来分析整个开支说明的可靠程度。如果严格照这个差旅费说明的说法,那么1万美元用于28人次(4x2x3.5=28)参加学术会议,每次平均400美元不到,这肯定是在忽悠我们:连注册费都不够交的,更别提什么“机票和旅馆费用很贵”的事情了。我们还是宽容一些,认为只有这位教授参会好了,那么每次也要1400美元,似乎也紧巴巴的很了。就算这样能对付下来,你为什么要提实验室三位成员和研究生呢?关于这个说明的可靠程度,各位想必可以得出自己的看法了,甚至可以考虑把它推广到整个说明材料上去。


原文:

――间接费用(简单说就是校方管理费提成410,800,美元,占35.7%。这笔钱干什么?一是120平米的实验室的维护费,包括电费、供暖费、保洁费,等等。校方雇佣了会计等行政人员所需费用也要从科研人员争取来的科研经费中提成来支付其部分成本。为了维护生物安全和化学品安全,联邦政府的有关规定越来越严,意味着相关费用不断提高。总之,Michael Imperiale申请来的费用中,三分之一以上都提成走了,不能直接用于科研。

出处:Anatomy of a GrantScience201444,第33

(博主:我不熟悉生命科学,若以上编译中有术语错误或对原文的理解错误,敬请行家指正。)

点评:

间接费用也是很大的一项开支,可是对其用途的描述也类似于忽悠人的。比如说,维护费什么的都是小头,放在前头就是用来吸引注意力的。

教授没有提学校给他发的工资,我算了一下,大概是57.8万元(如果算5年的话,那么就是82.5万),总的来说,他还是赚了。当然,我没有考虑他还为学校提供了上课等其他服务。

在这个方面,中国基金要好得多,管理费一般是5%。但是,好处也就是到此为止了,因为这5%的作用就是收费。至于电费、供暖费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开支,谁来掏钱呢?你也可以猜一猜。

 

总结和评论:

好了,基本上分析完了,让我们总结一下。由此我们可以大致了解,美国科研人员为什么也不愿意公开账目了。

一位普通教授,带着三两个兵,5115万美元的经费,3.5年就花光了。16.7%给了教授,27%给了博后和技工,19.6% 用于材料费,0.87% 用于差旅费,管理费35.7%。 学校还额外提供了教授的大部分工资,在这个特例里,相当于项目经费的50%

关于这种开支情况及其说明的可靠程度,Science杂志和这位教授肯定是非常乐观,但是,我们从其对差旅费的说明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反正我是不太相信的。但是无论如何,这已经是最好的了,百里挑一的榜样,绝对是信心爆棚,你再也别想找到更好的样本了。

据说,美国人的数学都不咋地,学生物的就更不靠谱了;据说,Science杂志只是个高端科普,面对普罗大众;还据说,美国普通人根本就不识数,算个加减乘除什么的都很困难,但是非常具有宽容精神。以前我对这些说法都是将信将疑,现在我有些相信了。否则,很难理解这位教授为什么这么信心十足,这篇报道为什么顺利地出现在Science杂志上,而且,更为神奇的是,读者们读了这篇报道以后,一点儿意见也没有,太有宽容精神了――要是放在中国,早就该吵翻天了。


至于说中国的情况,很多人都很不满,关于如何改革都非常乐于出主意。我建议你在出主意之前,先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想一想自己或者政府能不能够接受美国这位模范的支出情况,或者再退上一百步,能不能接受这位模范对自己的材料费用和差旅费用的使用说明,然后再考虑出主意的事情。相比于中国科学工作者面对的问题来说,Science杂志以这位模范为例大张旗鼓讨论的事情,根本就是什么也都算不上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821459.html

上一篇:推荐《煮酒探西游》
下一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收藏 IP: 124.193.162.*| 热度|

11 袁海涛 曹聪 翟远征 韩枫 曾泳春 尚松浩 徐军 俞立平 张文增 张骥 QDA201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1 0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