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从形式上来看,科普工作跟宗教活动有些相像,都是希望受众具有正确的三观,保持坚定的信心,差别在于具体的内容。
无论耶稣还是佛陀,说的大多都是命由天定、因果报应什么的,强调受众要一心向善、唯我神(我佛)是从,即使一些更积极更世俗化的说法,也不过是“我命在我不在天”,经过努力可以摆脱今世的罪、获得来世的福而已。这些东西只需要小学水平就可以理解的,甚至不用上学也行。建立信心也更容易一些。
科学精神的着重点有所不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这个世界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把我们的主观意志和劳动创造结合起来是可以改造这个世界的。这些东西虽然相对困难一些,却也不超过中学的水平。我们国家的中学教育也努力把这些东西教给学生,但是效果并不能说特别好,原因不在于这种三观不正确,而是在于受众对它们的信心不足。科学精神就像骑自行车一样,一旦学会就再也脱不开了,你就会随时随地探索事物的真相,但是,真相往往并不都是让人愉快的,有些真相甚至非常不方便,所以,大贤罗素说过:思考是痛苦的,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过。再说仅仅有三观和信心还不够,还需要懂点简单的算术,更要像先哲马克思说的那样:哲学家们只是在解释世界,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经常有人说,要想搞好科学,就要有宽容精神,能够兼容并蓄,那么搞好科普工作是不是也要如此呢?其实不然。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三观正确、维持基本信心,再加上懂点加减乘除这样的简单算术,否则就是南辕北辙,欲速而不达。不信可以看看身边的例子,我们就拿科学网为例吧。
搞好科普工作应该算是科学网的一个主要目标,我想这一点大家不会有什么疑问吧。
科学网也够宽容的了,这也没有什么疑问吧。不仅像我这样的闲人可以在这里胡扯八道,更有无数的民科在网上畅所欲言。如果你碰巧是个教授、研究员什么的,还能发个大牌文章,那就更是如鱼得水,随便说点什么都会有人点赞的。如果你是个海归的院长什么的,领导科学之余还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那么就不管写点什么都可以把小编忙得像杨白劳似的,“扯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至于说内容到底怎么样,科学网也有量化的标准,一般来说,只要你的正确率超过85%就可以放行了(这是个约数,更精确地说,只要七窍通了六窍就可以了)。
这样的科学网足够宽容了吧,可是科普工作似乎也不是做得特别出色,网客还是看八卦的多,谈科学的少。为什么呢?我觉得就是因为三观啦、信心啦、还有算术什么的做得不太好。我们可以接着分析分析。
三观啦、信心啦什么的太大而化之了,我还是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大家自己体会吧。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内外有别、华夷之辨什么的,但是现在这些都是老古董了,应该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了。科学网博客在这方面就做得不太好,简而言之就是没有放弃中外有别。中国的东西大多不那么好:哪怕你是名牌大学的校长,如果去教工食堂吃个饭,给自己老娘磕个头,也都是特权思想、封建残余,不给你骂个狗血喷头就是好的了;即使你是个济世名医,发明了新疗法惠及千家万姓,几万里外的锤子也会让你变得人人喊打;如果你居然敢疑似造假---哇噢,我就不说了,你还是自求多福吧。外国的东西就大不一样了:外国的月亮就是圆,即使不是更圆,至少也是更亮;只要你是个老外,哪怕是东洋的,那就是种种高大上,就算你的科研不端行为搞得大发了,都办得起专栏了,抬头上写的也是“美女科学家”。
三观和信心这种东西没有个统一的标准,争论起来头绪太多,而且说多了容易伤感情,我们还是说说简单的算术吧。加减法够简单的吧,可是科学网也敢经常性地犯错误,数个数也不能保证数得对,而且网客们也没有几个人注意到。具体地说,科学网博客数数的时候经常出问题。十以内的加减法基本上能够不错,二十左右的基本上对错各半吧,一百左右的基本上肯定有错。至于一千以上,对不起,请你不要问这么困难的问题好不好?就算你问了,我也是能逃就逃、能躲就躲。我这可不是空口白牙地瞎扯,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和任何人打赌---就赌一毛钱好了。不过,我劝你还是不要和我赌了,因为我有雷打不动的证据。
对了,这位聪明的读者猜对了,我说的就是每个博客上列出的统计数据。比如说,在我写这篇博文之前,我的博客数据是“已有 31957 人来访过 ...... 博文: 44 ”,还有其他一些不知道怎么算出来的数据。博文44?开玩笑吧。实际上,随便找个一年级的小学生来数两遍,也不会得到这个数---这位先生您就不用数了,是39,我扳着指头数过三遍了,应该不会错的。而且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基本上所有的博客都是这样。实际上,我不仅知道她算错了几个,还知道她是什么时候算错的、怎么算错的,可是我就是想看看科学网什么时候能知道自己算错了,或者是有没有哪位闲人给她指出来。等啊等,等啊等,我等得花儿都谢了,可是什么都没有发生,一切照旧,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看来我是这网上最大的一个闲人了。
好了,例子说完了,回到正题吧。科普工作的目标,不过就是让受众获得正确的三观、具有坚定的信心,再懂点简单的算术。这些都是一个优秀高中生应该具有的品质,也是中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可使连热衷于科普工作的科学网以及喜欢到科学网上打发时间的各路网客都做得不那么尽如人意,更何况科学网外的普罗大众呢?对于他们来说,如果在中学阶段(或者放松一点,到大学阶段)没有把这些基本要求做到,却指望业余的科普工作者(好像没有什么专业的科普工作者吧?)完全靠自觉自愿来实现这个目标,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了吧。“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还是以罗素的话作为结束吧:我知道,我只要像邻家老太那样,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上帝安排好的,我就会像她一样感到幸福,但是,这不是我想要的幸福。虽然如此,有时候他对教育的看法却有点愤世嫉俗、不足为训:一部分儿童具有思考的习惯,而教育的目的在于铲除他们的这种习惯。
科普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为普通人去除虚假的幸福感,帮助他们建立起思考的习惯。这当然并不容易,但是我辈也应当尽力为之---正如托尔金在《魔戒》中所言,“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小人物不得不挺身而出,因为伟人们正在忙于他顾。”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7: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