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扬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yang1971

博文

深入交流,互相学习,促进科研工作

已有 5432 次阅读 2014-4-26 12:11 |个人分类:个人看法|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2013年5月3日,应研究生会的邀请,我在半导体所“五四青年学术交流会”上发言。后来这个发言稿还出现在研究生会自己办的电子刊物《伴随》上。今天整理文档时又看到了它,觉得也许还能吸引几个人 , 就贴到博客上、也算是交流吧。当时发言并没有什么题目,这个题目是现在添加的。)


五四到了,研究生会让我来跟大家谈谈,我就来了。谈些什么呢,有什么重要的共同话题可以让我们交流呢?专业问题太专业了,你们对自己的那些东西比我清楚的多,我自己研究的那点内容也很难让每个人感兴趣。那么谈些什么呢?

研究生会建议我给大家谈谈人生道理啦、科研经验啦、未来发展啦什么的。我就想了,我自己做得怎么样呢?我做学生的时候想从老师那里了解些什么呢?我做老师的时候又对学生说了些什么?在自己的研究小组里,我喜欢给同学们出点子、讲道理,但是我确实发现,交流起来很困难,我经常听不懂他们的解释,他们也听不懂我问的问题,当然他们也有同样的看法,有时候我就怀疑了:难道这就是著名的双向情感障碍吗?我想我的老师们以前很可能也有这样的感觉,不幸的是,我现在才认识到,我自己好像把他们的教诲大都当成了耳旁风,没有记住什么。我不知道别人包括老师们给我讲的道理到底对我有多大用处,更不知道自己的说教对别人有没有好处,但还是勉强讲几句吧。

我二十年前就来过半导体所,从95年开始又在超晶格室郑老师的指导下读博士。我来半导体所的时候,黄昆先生还经常来所里上班,所以我很早就知道他那句很有名的话:“学习知识不是越多越好和越深越好,而是应当与自己驾驭知识的能力相匹配。”

我喜欢胡思乱想瞎联系,而且听话不听音,所以当时并没有把这句话当回事儿:黄先生说的不就是让我们“一招鲜吃遍天”嘛?我小时候很喜欢听评书隋唐演义,对于什么“十八家反王,六十四路烟尘”那是熟悉得很。我就琢磨了,那到他老人家是想让我们像程咬金那样凭着三板斧就当个混世魔王吗?那时候我年轻气盛,觉得程咬金有什么了不起的,他连天下十三条好汉都排不进去,我自己怎么也应该当个罗成、秦叔宝什么的。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所以这么多年也没有混出个名堂,要不也不会在这里跟大家说话了,早就上了央视的百家论坛了。

这件事告诉我两个道理:一个是,“听人劝,吃饱饭”,别人的经验教训还是值得借鉴的;另一个呢,就是眼界要高,而且要听话听音,我以为罗成秦叔宝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比程咬金强多了,实际上自己自己的眼界太低了,看不到前面还有个李元霸–那才是真正的一招鲜呢,不管是谁来了,都是一把薅住,一撕两半。所以说,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再谈谈做科研,我觉得做科研并不是什么特别神奇的事情,应该和我们平常过日子的道理差不多。很多同学可能在研究生院上课的时候听我说过了,现在你们肯定已经有了切身的体会。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往大里说,那就是马克思说的,“社会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进步”,科研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为社会服务,黄昆先生也是这么认为的,虽然他自己是个理论学家;往小里说,我们搞科研也就是提问题,找答案,只不过现在和学校里的日子不一样了,这些问题通常都没有答案,要靠我们自己东问问、西试试,最后才有可能解决—很多时候实际上还是解决不了,但至少会给你提供新线索或者是新问题,然后再继续一个新的循环,直到把你手头上的问题解决了为止。如此而已,非常简单。

我们做实验研究或者材料科学的人,做事情的方式大致就是两种,一种就像Nakamura生长GaN材料做蓝光二极管那样,有个明确的目标,我就是要把材料长出来,器件做出来,性能提上去,我要想各种办法去解决碰到的任何问题,Capasso和Faist做电子级联激光器大概也是这样;另一种就像Klitzing发现量子霍尔效应一样,我也不知道到底能发现什么,但是我就是要把材料做得好好的,器件做得棒棒的,实验条件冲到最极端,看看有什么新现象。这里顺便说一下,做材料生长的大多是无名英雄,半导体所的当然都听说过卓以和,但是你出了研究所大门再问问去,看看有没有谁听说过这位老英雄?不会是白发魔女她男朋友卓一航的弟弟吧?再比如量子霍尔效应,谁知道材料是谁长的(G Dorda?),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谁听说过AC Gossard,甚至第一个半导体晶体管,贝尔实验室1947年送给全世界的圣诞礼物,天知道是谁做的那块当时最纯的锗材料。

好吧,我们说了有两种科研的方式,也举了些例子,当然都是很极端的例子,而且也远远不是故事的全貌。比如说,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是因为有许多人花了很多年持续不断地努力生长高质量的半导体材料,这可不是碰运气;再比如说,蓝光LED的成功也有运气的成分,Nakamura 也不可能事先就完全知道GaN的器件性能就这么好。不管怎么样,一个是目标,一个是运气,往往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但是有了目标,再加上点运气,当然还有勤奋工作什么的,是不是就够了呢?当然不够,你还要让别人知道你的工作成果,你还要懂点宣传技巧,这也是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五四青年学术交流会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用量子霍尔效应做例子吧,三十多年前的一个晚上,Klitzing第一次观察到了量子霍尔平台,他很激动,也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所以他马上拍照留念。然后就是写文章,投稿到PRL,然后就是---稿子被毙了,因为他没有讲明白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没有说服审稿人,直到他把霍尔平台的电阻值和精细结构常数联系起来,重新写了稿子再投到PRL,这才大功告成,然后一切就都是历史了。我希望今天这个交流会可以帮助大家在进行学术交流的同时相应地提高自己的交流技巧,成为各位同学迈向成功的一个阶梯。

我们都知道,研究生阶段是科研训练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四五年时间里,每个人做的具体事情当然各不相同,但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这几年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两件事,一个是学会在实验室里做事情的方法,另一个就是提高自己和别人交流的技术。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说又练才是真把式。今天的科学研究越来越专门化,每个人懂得东西都只有那么一点点,要想成功地完成任何一个任务,常常都需要很多人或明或暗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特别要强调的是,不是说只有等到你有了漂亮的结果,等到五四学术交流会开始的这一天,你才需要交流,而是你每天都需要交流,和你的导师,和你的同学,和所办的行政人员,和集成中心的技术人员,都需要交流,而且还要交流得很好才行。再讲个笑话,类似于刻舟求剑的笑话,有个人看到一个醉汉在路灯底下东瞄西瞅,就问他,你在干什么?我在找钥匙。丢在这里了?不是,应该是丢在那边了。那你干嘛要在这里找?因为这里有灯光啊。这当然是个笑话,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来看。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很小,限于自己的能力、时间和资源,只能像个路灯一样照亮自己身边的一点点地方,我们也只能够在这一点点地方里找东西,我们要找的东西可能还不在这里,那么是不是就完全绝望了呢?不是的,科研现在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们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式。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为了理解自然,为了改造世界,我们有千千万万个科研工作者在努力,每个人照亮自己脚下的一点地方,虽然不一定能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却有可能发现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反过来也是一样。只有通过交流,才会有进步。你在这边喊,我想找自己的钥匙,可是只发现了一张餐卡,也许就会有人回应,谢谢你,那是我昨天丢的,我听说村东边的王二小捡了把钥匙,不知道是不是你的—这样你也许就能找到自己的钥匙了。同样,我们大家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好彼此的交流,涓滴之水,汇成江河,就有可能干得越来越好,在自己争取成功的同时也推动社会的发展。

那么,怎么才能算是成功呢?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们还是讲点小的吧。我们这里是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聚集着这么多的老师和同学,现在乃至未来几十年里大家都要为自己为国家为半导体事业辛勤工作。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半导体事业还比较落后,市场上的各种半导体器件啦、芯片啦还很少有我们自己生产的。我们的产品怎么样呢?民用高端的肯定谈不上,不管苹果啦三星啦我们都只能打打下手;国防必需的也比美国欧洲小日本落后好几代,只能勉强起到保家卫国的作用,但是,这已经是许许多多科技工作者奋斗了很多年的结果了,以黄昆、林兰英、谢希德、王守武等人为代表的几代科学家、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经过五六十年的奋斗才让我们不至于落后到爪哇国去。虽然五十年代我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里就把半导体科学技术列为重要发展方向,但是,应用方面只有初步的布局,主要是为国防服务,基础研究方面更是乏善可陈。虽然八十年代也有像黄朱方程这样可以写进研究生教材的优秀工作,但是总体来说和国际上差别太大了。举个例子吧,见一斑而知全豹。当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师兄告诉我,工作发在PRB上就是很好的了,发上两篇就可以当教授了。落后的原因当然很多,但交流不畅也算是个因素,当然更重要的是,半导体材料、物理和器件的研究门槛太高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国家的投入还是相对不足。随着我们国家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随着国内和国际交流的进一步改善,我们的研究工作肯定也会越做越好。比如说,最近物理所和清华大学联合完成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研究就是非常好的工作,也可以算是半导体领域的成果,说明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今后,这样的工作只会越来越多,我希望我们所也能够做出这样的成绩,我相信我们肯定可以做出这样的成绩。

二十年前,我也像你们现在一样,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希望自己能够尽快掌握科学的奥秘,希望自己能够做出重要的结果;二十年后,你们也像我现在一样,精力充沛、工作努力,正在尽自己的能力做些事情。那时候,我相信我们的科研水平肯定可以达到世界最前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大家都是幸运的一代,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我们的国家经济日益发展,国力日渐强盛,我们作为科技工作者,还能看到我们从事的研究在日新月异,我们奋斗的事业在蓬勃发展。“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我们国家的半导体科研和应用工作做好做强。为了这个目标,我们现在就要做好准备,努力掌握科研的方法,努力学习交流的艺术。

“我们的目标一定要实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预祝五四青年学术交流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788784.html

上一篇:推荐《哥德尔、爱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下一篇:网络不是解决争执的好地方
收藏 IP: 114.250.75.*| 热度|

4 郝维昌 戴佳洪 monkey1963 htl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09: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