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看书的人,也经常需要看翻译过来的书。如果这本书翻译得很好,当然没有问题了,但是你通常不会有这么好的运气。即使一本翻译得不错的书,也不是通篇都翻译得很好。再说还有很多书,根本就翻译得不太好呢。
如果你既有能力也有时间,那就不要看中译本了,直接去看原著好了。不幸的是,你很可能并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那么,如何看待翻译得不太好的书?
一本翻译得不太好的书,至少还可以作为一个指标,说明至少有些人认为这本书还是有些意思的——绝大多数的书,连有意思都谈不上的。
一本翻译得不太好的书,也有可能帮助你节省一些时间。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读中文总是比读洋文好得多,也快得多。这样你至少可以先很快地翻阅一下,看看它是不是对你有用,是不是有些地方对你有用。同时要记住,虽然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是彻底的怀疑主义者与完全的盲从盲信者是一样的。
看到译文中古怪的地方,先要想想是作者古怪,还是译者犯了错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本不太好的译本,也许可以给你更多的思考机会。
一本翻译得不太好的书当然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是最大的坏处在于,它几乎可以阻止任何人再去严肃地考虑翻译这本书,尤其是跟科学有关的书——这是由现在的版权制度和翻译市场决定的。
它也有一些好处,最大的好处在于刚才说的“几乎”,如果原著真的非常好,总会有人再去翻译它的。最好的例子就是侯世达的GEB,出版于1984年的译本《GEB:一条永恒的金带》最大的好处就是出现在《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之前,我认为后者科学书籍翻译的巅峰之作,精巧的类比、恰当的譬喻,深刻的内容、优美的文笔,原著和翻译都是如此,甚至可以说相得益彰。
当然,一本翻译得不太好的书还会给你一个选择的机会:扔掉它,不要读了,世界上还有很多比读书更有趣的事情。
我读了《奥本海默传:“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所以有了上面这些感慨。这本书里关于科学的翻译有很多错误,但是好在它主要述的是奥本海默的人生,特别是他从“原子弹之父”变成氢弹“罪人”的经历。这本书对于奥本海默作为曼哈顿工程总指挥的贡献,并没有讲太多的技术细节,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看看罗兹(Rjchard Rhodes)的《原子弹秘史》。25年前,我读过那本书(当时的名字叫《原子弹出世记》),可是我那时候没有分辨翻译好坏的能力,现在也没有兴趣再读,但是看到有了不同的中译本,至少说明原著是值得阅读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