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扬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yang1971

博文

谈谈高考改革 精选

已有 6615 次阅读 2017-8-17 20:17 |个人分类:个人看法|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治大国如烹小鲜


因为必须应对新的高考政策,前一段时间看了看《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最近又听了听学校对高考改革的介绍,所以有了一些感想,随便说说吧。


先说些正经的。

学生、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对这次改革非常重视。学校专门组织人员去浙江和上海进行考察。浙沪是高考改革的先行省市,而且他们探路的方式各不相同,今年都是改革后的首次高考,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学校向家长介绍情况的时候,满场鸦雀无声,到处是高举的手机,都要听清每一句话、拍下每一张PPT。学校坦率地承认,虽然有了其他省市的经验,尽量从各个方面积极准备应对措施,但仍然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新形势下,学生、老师、学校和家长都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但是,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

对于高考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全面、权威的解读。比如说,这次家长会大约两个小时,学校方面全程侃侃而谈,把方方面面都讲到了,只有家长们没想到的,没有学校没做到的,改革对教学的影响、各方面的利弊、学校的应对,等等。这方面的内容太多了,我就不重复了——我也重复不来,学校讲得太好了。


虽然正经的内容我讲不来,但是我会瞎扯啊。接下来谈谈我对高考改革的理解。

谈论这件事情,必然涉及几个方面:学生(及家长)、高中(及老师)、大学和国家,当然还有国内外的大形势。从个人利害的相关程度来说,显然应该是从高到低的排列,但是,如果你跳出个人利害、从大局来看的话,又恰好是完全相反的顺序。第一种排序是显而易见的,就不多说了,第二种排序好像有些怪,我就来下一次大棋吧。

大形势是什么?美国独霸的局面正在消解,美欧中三雄争强、非要熬趴下一个才能喘口气。中国要伟大复兴,美国要MAGA,欧洲要变绿,还有俄、日、印、中东,没有一个消停的。这时候,什么最重要?人才,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啊。

中国的情况还有些特殊,那就是不仅要为自己的发展培养人才,还要为全世界贡献人才,特别是美欧。这当然不是心甘情愿的,但也没有办法:人家有钱、还有皿煮柿油,这么几十年掐尖掐惯了,想挡也挡不住啊。怎么办呢?对付掐尖的妙法就是灌水啊,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广种薄收。再说,掐尖过去的人也负责挖墙脚,谁让美国有玻璃天花板呢?再能干的人才也当不了领导、只能挖墙脚啊。

高考从来就是一个选拔性的手段,用起来一直也很顺手,基本上也完成了预期目标——从一穷二白到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再到GDP世界第二,应该算是还可以了吧。可是,政府突然发现:高考这个指挥棒的作用太大了,指挥力太强了,你考什么我就学什么,别跟我扯其他的;考上了以后再也没有调控手段了,因为都已经是人才了,躺着也能毕业,国家又不包分配,我就爱咋咋了;还有一点就是,名牌大学名气太大,太厉害、有些尾大不掉,结果就是清北复交躺赢,把好学生都吸引过去了。

这样就麻烦了。因为对于国家来说,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某个人的个人利害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证每个领域、每个行业将来都有能干的人做事情,而且还要保证国家有的挑,也就是说,每个领域都得有人学、有人干,而且还要超过别人掐尖和自己掐尖的总量,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人力成本”。有潜力的学生都被清北复交掐尖走了,也不是事情啊——就算为了给美欧掐尖制造障碍,也得想办法啊。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抽签,大家都凭运气,抽到好签的上一本,抽到烂签的上三本。但是这个方法招骂呀。所以,要想办法尽可能巧妙地增大随机性,对不起,应该是公平性,这样就可以保证谁掐尖都要付出更多的代价,美欧不能躺赢,清北也不行,那些只会学习几门课的书呆子更不行。今后,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主动学习,主动学习,主动学习。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高考改革了。任何衡量标准变成指标以后,就会逐渐丧失衡量的准确性,所以要变、要改革。同时,需要能干的人来做事情,这是永远不变的,所以要万变不离其宗,缺什么就补什么。

学生和家长其实是没有选择的,大家都是棋子,尽好自己的本份就行了。学校(高中和大学)其实是不想动的,他们早就有了一套惯例了,最好啥也别改,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年年难过年年过,就这么混下去挺好的。特别是名气大、排名高的好学校,人人都趋之如骛,自己吃老本就好了,改什么改呀?可惜,大棋党不放过他们,想改也得改,不想改也得改,实在不改那就换人来改。

高考改革就是这么回事情。对学生和高中的影响最直接、每个人都看得见,所以当事人也都特别重视;对大学的影响是间接的,但是已经再做了,本科教学也要动真章了,比较明显的信号就是前段时间华科吵吵的“大学不努力,毕业成大专”;至于国家层面乃至世界形势的影响,一般人是用不着关心的,自然有大棋党在瞎扯。


最后是些花絮。我完全是道听途说,不对真实性负责,大家随便听听就是了。

浙江采用七选三,组合数35种,花样太多了;上海是六选三,只有20种,相对好一些。这种方式对学校教学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要求配备更好、更多的师资力量,大多数学校应当都不可能让学生任意选择的,只能是早早就分班应对,即使最好的学校也只能小范围地试行走班制度。据说,刚开始的时候,浙沪都有那么几个学校真的搞自由选课,最后都发现这么浪是不行的,或多或少地收缩了阵线。

对于非高考的科目,考试成绩就是合格和不合格,类似于现在的毕业会考,但是应该比会考还要简单,因为没有文理分科了,只能是就低不就高。以前对会考的评价是,“会考会考,只考会的”,将来怎么考,大家可以想象了。

与高考有关的必修科目,浙江每年考三次,4610月;上海每年也是三次,156月。浙江师生的压力更大,因为一年到头都要考试,高二暑假应该是没有了;上海稍微好些,因为集中在一个学期里,最多也就是寒假废了。

必修科目(也就是六选三或七选三里的三)的考试成绩是按照相对成绩给的,重要的不是你考了多少分,而是你在同批考生里的相对位置。以浙江为例,成绩分为ABCDE5个等级,A15%B30%C30%,而E不超过5%

必修科目可以考多次(两次?),选取最好的成绩。考多次好像意味着机会多了,其实是学生们压力大了。因为谁也不敢放弃哪一次考试:你第一次没有考一百分,当然要参加第二次了;就算你第一次考了一百分,也还是要参加第二次——这样才可以减少对手的机会。亚历山大!

高考招生不再分批次进行,而是一次就搞完了。对专业的重视可能会超过对学校的重视。也就是说,以前所以,对填报志愿的要求就更高了,也更多了。特别是对中等水平的考生,据说有可能要填80个志愿。手腕子也要断掉了!

不光是中学头疼,大学也头疼。因为文理不分了,也因为成绩按等级算,所以,考试区分度下降了。据说,今年浙江三科满分的有四千多人,清北复交的招生老师都有些懵了,不知道怎么挑人了——改革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大学头疼的事情还多着呢。大学招生,需要有选考科目的要求。比如说,物理系招生,总要招中学学过物理必修的学生吧?错!别做梦了,你没有那个奢侈。清北复交这些大牌也许可以规定,你不修物理我就不招,但是其他学校呢?你要敢不招,学生他就敢不来。所以,一多半以上的学校或专业对选考科目根本就没有任何限制,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限制了3门,限制2门的不到十分之一,限制1门的只有5%。最后,你物理系招来的学生,很可能在中学阶段就没有认真学过物理。授课老师要头疼死了。

现在看来,在高中阶段,必修科目选物理的是最多的,达到90%以上,但是情况在发生变化。因为成绩是相对的,我们学渣学不好物理,干脆就不学了,不给你们学霸当分母,你们自己玩去吧!理论上说,如果只有全省前一百个最好的学生参加物理考试,那么,你就算考了全省第16名,也只能得B!全省第50名只能得C

各种博弈已经出现,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比如说,录取比例是个指标,现在有人号召家长们都去报名高考,去争当分母,让录取比例好看些!

部分地因为这些原因,关于学业水平考试的记分方式,北京现在还是待定——大概要等到明年夏天才能确定。


高考改革对学校(高中和大学)、教学(学生和老师)和家庭(学生和家长)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对基础教育的观念、模式和实践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学校和家长都必须主动建立新的策略选择和应对机制,关键在于把主动性教学(主动地教、主动地学)落实到实处,要求学生很早就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1071557.html

上一篇:反忽悠必读的三本书
下一篇:《虚构的古希腊文明》读后感
收藏 IP: 124.193.162.*| 热度|

11 马红孺 周健 武夷山 李颖业 徐令予 李方和 郭景涛 康建 逄焕东 董焱章 葛素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5 0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