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fyuwp

博文

让常识成为常态 精选

已有 4675 次阅读 2015-1-20 22:00 |个人分类:文章|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化, 教育, 竞争, 平等


 

  前不久,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财经能源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未来能源之路——互联与变革”。


  论坛期间,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国宝与美国趋势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进行了一场对话,在最后部分,张国宝谈了这样一段话:“以前说我们大学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都不行,也不要这样说。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他卸任后到斯坦福大学在一个40岁的中国学者崔屹带领下,做纳米储能材料的研究。朱棣文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论年龄比崔屹要大。对此中国人可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美国人觉得很正常。从这件事我看到很好的改变的苗头。”


  如果我没理解错,张国宝要表达的意思是想说明中国大学培养的人才也是很不错的。我认为这段话很值得我们思考。


  不知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都不行这种观点从何而来,这种极端的概念欠严谨,与事实也相差甚远,按照可以测评和比较的结果,中国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传授水平是比较高的,并不比发达国家差。


  通常的观点是,中国教育方式培养出的人往往创新能力不足,拔尖人才欠缺,与文化环境、学校管理、教学方式等因素有关。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学生在后期的社会实践和市场竞争中不会改变,也包括到美国等发达国家进一步学习、训练后发展提升,这种情况应不少见,在欧美国家的科技界,活跃着大量曾在中国接受过基础教育的杰出华人。以崔屹为例,他能去斯坦福大学这样美国顶尖学府工作,在国内打的基础应该不错,斯坦福大学的环境,也为他提供了用武之地。


  朱棣文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的美国能源部长,能够到崔屹的团队去工作。这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国内习惯论资排辈、倚重权威的环境中,别说让40多岁的年轻学者领导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级别的人物,哪怕是比自己资历稍高些的教授,也未必能做到得心应手。


  纳米储能燃料研究是很有价值的方向,新能源、新材料都是科技前沿的热点,而能源的存储问题又是这些热点中的关键和难点。朱棣文先生愿意从事相关研究工作,应是凭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兴趣,也包括可以从中体现自己的专长和价值,这本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该有任何诧异。


  在科学探索的崎岖道路上,需要个人的勤奋,需要团队的合作,更需要领军人才的开拓担当,谁引路在前,谁承担重任,仅取决于个人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这也应是常识,不容置疑。而问题恰恰在于,本不应是问题的事成为了问题,对顺理成章的事反觉得不可思议。


  一个人才健康发展的环境应是充分开放、公平竞争、自由选择的,若不能如此,就会出现一些本不符合常理,却在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怪现象。在一个常识不能成为常态的社会环境中,在一个常态不符合常规的文化氛围里,人的创新潜能和智慧也必然难以得到释放和迸发。人才的成长与发展需要一个符合常规的环境,在哪里都是如此。中国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水准的科技人才,能否如愿,形成一个对朱棣文在崔屹领导下工作不会感到不可思议的环境应是前提之一。

《中国科学报》 2015年01月16日



投稿原文:


让常识成为常态

2014年10月18日,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财经能源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未来能源之路——互联与变革”。论坛期间,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国宝与美国趋势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里夫金进行了一场对话,在最后部分,张国宝谈了这样一段话:


“以前说我们大学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都不行,也不要这样说。我跟他们开玩笑,朱棣文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美国能源部部长,当然他后来自己不当了,到斯坦福去,干什么去,在一个中国40岁的留学生叫崔屹领导下,做纳米储能材料的研究,干这个去了,他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论年龄他比崔屹要大,崔屹他是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后来到那研究纳米储能燃料,现在朱棣文在他那工作,咱们就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了,美国人觉得很正常,他部长不当了去干研究,而且在40岁人的领导下,我看到很好的改变的苗头。”


如果我没理解错,张国宝要表达的意思是想说明中国大学培养的人才也是很不错的,以往的说法不符合事实,并通过崔屹的成功加以印证。从整段话的逻辑来看,不是很清晰,或许是因为对话的缘故,不像写文章那么严谨,但还是给出了很值得思考的信息。


不知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都不行这种观点从何而来,显然不确切,怎么会都不行呢?这种极端的概念欠严谨,与事实也相差甚远,按照可以测评和比较的结果,中国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传授水平是比较高的,并不比发达国家差。


通常的观点是,中国教育方式培养出的人往往创新能力不足,拔尖人才欠缺,与文化环境、学校管理、教学方式等因素有关。但这并不说明中国学生在后期的社会实践和市场竞争不会改变,也包括到美国等发达国家进一步学习、训练后发展提升,这种情况应不少见,在欧美国家的科技界,活跃着大量曾在中国接受过基础教育的杰出华人。我不了解崔屹的学术背景,能去斯坦福大学这样美国顶尖学府工作,在国内打的基础应该不错,斯坦福的环境,也会为他提供了用武之地。无论怎样,由于张国宝一开始的论点有些含混,结论也自然难以明晰了。


值得深思的倒是从另一角度给出的信息,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的美国能源部长,能够到崔屹手下去工作,在美国很正常,咱们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这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国内较习惯论资排辈、倚重权威的环境中,别说让40多岁的年轻学者领导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级别的人物,哪怕是比自己资历高些的教授,也未必能做到得心应手。


崔屹所从事的纳米储能燃料研究,是很有价值的方向,新能源、新材料都是科技前沿的热点,而能源的存储问题又是这些热点中的关键和难点。朱棣文先生愿意到崔屹手下工作,应是凭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兴趣,也包括可以从中体现自己的专长和价值,这本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该有任何诧异。


在科学探索的崎岖道路上,需要个人的勤奋,需要团队的合作,更需要领军人才的开拓担当,谁引路在前,谁承担重任,仅取决于个人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这也应是常识,无需质疑。而问题恰恰出在本不应是问题的事成为了问题,对顺理成章的事反觉得不可思议。


一个人才健康发展的环境应是充分开放、公平竞争、自由选择的,若不能如此,就会出现一些本不符合常理,却在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怪现象。在一个常识不能成为常态的社会环境中,在一个常态不符合常规的文化氛围里,人的创新潜能和智慧也必然难以得到释放和迸发。张国宝没有直接谈到这一问题,但根据其提供的信息,不妨得出一个浅显的结论,人才的成长与发展需要一个符合常规的环境,在哪里都是如此。中国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水准的科技人才,能否如愿,形成一个对朱棣文在崔屹领导下工作不会感到不可思议的环境应是前提之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0230-861289.html

上一篇:大漠凤凰城
下一篇:登六盘山
收藏 IP: 119.80.112.*| 热度|

12 陈楷翰 庄世宇 曹俊兴 檀成龙 鲍海飞 任国玉 黄永义 李天成 罗德海 HLpope zjzhaokeqin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