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日下午,法国今年爆红的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携妻子茱莉亚从巴黎飞抵上海浦东机场,开始为期6天的中国行,先后在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信书院等地发表了演讲,并与中国同行进行了对话交流。
作为经济学的外行,我对托马斯•皮凯蒂并不了解,之所以会注意这件事,是因为前不久在一次活动中,遇到了吴建民先生,在一起聊了几句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后又一起见到了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外交家遇到经济学家,很自然也会快速找到恰当的话题切入点,吴大使便谈起最近很有影响的一本书《21世纪资本论》,问林教授有什么看法。林毅夫回答说他还没有仔细读过,但大致了解书中谈的问题和主要观点。吴又进一步问,如果我们将撰写该书的法国学者邀请到中国来,你是否愿意与他进行一次对话呢?林回答说这一领域确实不是我的专长,不一定能谈好。吴笑了笑说,这只是碰到你后冒出的一个想法,或许探讨一下对如何认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有益,能否实现还得看各方面条件。而谈到的这位《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正是托马斯•皮凯蒂。
后续如何,吴大使的设想是否有实现的可能,就不得而知了。对于他提到的这本书,我也是听说过没读过,因专业领域不同,对其中的观点读了也未必能明白。仅是经吴大使和林教授这样一个简短对话,引起了些关注和兴趣,正好最近看到《同舟共进》杂志第十期上的一篇留美学者薛涌先生写的文章,较通俗地介绍了其中内容,或许其中带有薛涌的个人倾向,但读后对《21世纪资本论》多少有了了解,留下了些肤浅印象。
无论是在经济学界还是在政府的操作层面,历来有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之争,市场的作用大一些还是政府的作用大一些,如何把握其中的平衡点,各种观点众说纷纭,难有共识,不知我这样判断对不对。
对于法国经济学家Thomas Piketty写的这本经济学专著,薛涌评论文章的标题用了“西方思想界的一场地震”,大概是想表明该书的影响力。从实际情况看,震荡确实不小,一些重量级人物先后对该书写了书评或发表看法,如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Robert Solow教授发表长篇书评,标题为《Thomas Piketty是对的》。另一位经济学诺奖得主克鲁格曼也写了长篇书评,称Piketty 对资本主义的理解是革命性的,而保守一些的人物则对该书看法较负面,如哈佛大学原校长、美国前财长萨默斯撰文对Piketty 的观点大加批评,但仍强调,《21世纪资本论》仅靠数据部分就足以获得诺奖,从反对派角度也给予了肯定之处。以数据作为依据谈问题,分析也会有偏颇之处,但总可以看到结论的出处,显然比空下结论好。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古典市场理论主宰了西方经济思想,小政府和自由放任的市场构成了理想的游戏规则,自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总能化解现实中发生的经济动荡。而大萧条的发生动摇了对自由市场的信念。这时冒出来的凯恩斯提出,在经济极度衰退的情况下,政府应该不惜肩负赤字而加大开支,刺激需求,帮助经济恢复。继而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始的“新政”,加强了政府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二战后,因“新政”的成功,古典自由经济学说在实践中似乎被击溃。
然而,随着弗里德曼这样的经济学代表人物的出现,自由市场派又得到复兴,并于八十年代伴随里根总统、撒切尔夫人的保守主义革命而再度一统江湖,左翼政府则被视为不懂经济、大兴福利乱花钱的败家子。冷战的结束,使自由市场的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历史终结”般的胜利。
各领风骚数十年,自由市场理论及实践是否还应持续下去,在历史和实践面前能否真的经受得住检验,这正是《21世纪资本论》想要回答的,也是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所期盼的。
《21世纪资本论》涉及的内容很广,但作为外行,或一般人所能理解和关心的或许主要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二是贫富差别。这两个问题若都能解决好,当然最好,但若解决好其中一个,另一个差一些也尚能说得过去。可偏偏经过皮凯蒂的研究分析,在目前的西方社会,这两方面都出现了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自由放任的市场理论再度占据主导地位后,贫富分化已经不断加剧了近40年。展望未来,这一趋势有增无减,看不出一点扭转的苗头。且皮凯蒂并未将分析的视角仅停留在近40年,而是一直追溯到19甚至18世纪,以翔实的数据,结合现代统计技术,给出了他的分析结论。
从19世纪到1910年代一战前夜,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贫富分化日益加剧。从1910年代到1950年代,贫富分化迅速缓解,但在六七十年代时又开始渐渐增加,到80年代以后加剧。皮凯蒂预测这种趋势如果不加干预,将很快使整个西方的贫富分化水平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
皮凯蒂提出资本积累的速度总比国民收入积累的速度要快的理论:资本回报率高于经济增长率,资本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意味着少数拥有资本的人所占据的社会财富比例越来越高,贫富分化也就越来越大。财富过于集中,等于取消了持有财富的人的工作动机。资本回报率高于增长率,吃利息比干活能赚更多,那为什么还要工作?
皮凯蒂试图证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会不断制造贫富分化。这种贫富分化,很难靠市场调节而减缓。而从1910年代到1970年代西方国家的贫富分化急剧减缓与市场的自我调节毫无关系,是依靠外力的冲击和政治的干预。美国在一战以前,贫富差距比欧洲要小,发展得也更快。但是,自里根保守主义革命后,贫富分化加剧,已经逼近一战前欧洲的水平,增长也开始放缓。对于这一结论,应是引起争议的重点之一,涉及到制度设计选择这样重大原则问题。
美国近60多年的经济发展变化,似乎有利于皮凯蒂提的观点:从1949到2013年,美国共和、民主两党大致平分了占据白宫的时间。在民主党总统任内,经济增长率平均为4.35%;在共和党任内,则仅为2.54%。其他指标,如失业率等也大同小异,民主党总统的政绩远远要好。被保守派神话的里根,号称创造了强劲的经济增长。里根确实创造了最高经济增长的共和党总统。但是,他同时创造了巨大的联邦债务。且在里根任内的经济增长,还略低于前面的卡特时代,更比不上后面的克林顿时代。创造了最高增长率的总统,依次为肯尼迪/约翰逊、杜鲁门、克林顿、卡特,全是民主党总统。接下来才是里根、尼克松/福特、艾森豪威尔、老布什、布什。奥巴马任期尚未结束,但至少比两位布什的表现要好。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他任内的表现显然看涨。
以上所提内容大至是我所能了解的皮毛,无论皮凯蒂的研究结论是否合理,但这样通过对大量的长周期数据进行整编分析研究的方式,显然是值得称道的。相信其分析方法和结果,也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设计产生影响。
已注意到有不少对《21世纪资本论》提出批评的文章,这种公开的讨论、争论和交流无论对学术的进步还是政策的制定显然都是有益的。相信托马斯•皮凯蒂先生的中国之行及与中国同行们的交流也会使他对另一种发展模式引发思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