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fyuwp

博文

闲聊农业---黑龙江记事(2013-10-07)

已有 2134 次阅读 2014-7-15 11:17 |个人分类:杂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tyle, 黑龙江, 北大荒, 黑土地, 北京火车站

9月初,乘车行进在黑龙江辽阔的黑土地上,窗外呈现着一望无际的庄稼地,玉米、水稻、大豆、高粱,夏雨别去,秋风掠过,满目金黄,丰收在望。车厢内的地方领导,谈起当地的农业兴致盎然,经过近年来的发展,黑龙江已坐稳全国产粮大省的头把交椅。

 

我以前始终搞不清楚哪里是北大荒,尽管在中小学时就常听到这个名字,那时有年长我一些的朋友中学毕业后就去了北大荒,北京火车站汽笛一声长鸣,他们就乘车而去,印象中好像去的是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农场。现在他们早都回来了,我也没搞明白到底去了哪里。这次正好有机会询问,似乎清楚了。北大荒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地名,而是当年对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广阔的未开垦荒地的统称。

 

我国著名的东北平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位于最北部,称为三江平原;位于中间的一块是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称为松嫩平原;南部的一块主要是由辽河冲积而成,称为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开发较晚,49年后还是一片大荒原,构成了被人们称为“北大荒”的地方。

 

在这些平原地区发展农业可谓得天独厚,大面积黑黝黝平坦的土地很适宜开垦成农作物生长的肥沃良田。全世界共有三大片著名的黑土地,一片在美洲,位于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约120万平方公里;一片在欧洲,位于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约190万平方公里;另一片在亚洲,也就是我国东北的北大荒一带了,约102万平方公里。

 

提起北大荒的开发,不能不提到发生在这里波澜壮阔的垦荒事业。东北解放早,最早的开发始于1947年。经过60多年的变迁,从最早的农场,后来的兵团,还包括不少劳改场,现在统一所属黑龙江农垦总局了,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完成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黑龙江省的领导谈起农垦,表现出很强的自豪感,认为农垦和大庆,是黑龙江的两面旗帜,为国家的工业和农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农垦局的领导谈到农场的组成人员时,说这些人层次都是很高的,不是一般的农民,基本上分为三部分,一是专业军人,包括一些原国民党的官兵;二是知识青年;三是有部分劳改犯。军人特别能战斗,知青有文化,劳改犯的构成比较复杂,许多也不是一般人,很有创造性。这样一批人搞农业,肯定不会走传统老路,黑龙江农垦的产出效率可以与美国的农业相比,机械化水平不输世界上任何国家。

 

谈到种粮食,农垦局一位负责人讲了段挺有趣的话。他指着车窗外的不同种类的作物说,你看这些品种,就如同人一样,各有各的秉性。水稻就如同长在知识分子家庭里的孩子,规规矩矩,听话,从育种、插秧、成长,都很规矩,通过浇灌系统就可以控制其生长了,产量也不低,懂得回报;小麦则是长在穷人家的孩子,一生吃苦,在寒冷中播种,在干旱季节生长,在酷热时段收获;大豆像是富人家的孩子,非常娇惯,水肥光热一点也不能少,长些杂草也易受影响,到头来还不知感恩,产量低;玉米则像是后娘养的,播种后不是旱就是涝,总会受到打击,但性格很顽强,旱时长得慢一些,像个营养不良的小孩,一旦有了阳光雨水,就快速成长,适应能力很强。这些算是笑谈了,当初在农村务农时,这些作物我也都或多或少接触过,但从未这么琢磨过其秉性。不过,当问到种哪种作物回报率最高时,种水稻确实是收益最高,其次为玉米,然后小麦,最差是大豆。或许这也正是近年来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增长的原因。

 

我印象中水稻比较适宜南方多水、高温的地区,如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江西、湖南等地,全都种水稻,一年可以收获两季,近年来才感受到东北的大米越来越多,且品质优良。当地人告诉我,黑龙江的水稻栽培是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的,当时北京、沈阳在黑龙江兴凯湖附近建了两个劳改农场,劳改犯里的能人就开始了水稻种植实验,逐步推广。不知这是否属实,不过若说那时的劳改犯里有能人,我倒相信,记得50年代被下放到北大荒的包括了不少高级知识分子,不知是否是在劳改农场。

 

黑龙江人少地多,很适宜大面积耕种。一位县领导介绍情况时,说当地人均土地10亩左右,我们听了有些惊讶。但这在黑龙江并不算稀奇,据介绍说还有不少人均几十亩的地方。尽管土地不少,但若继续按照一家一户的耕种方式,效率也不会高。黑龙江省正在推进农业生产方式改革,鼓励一些种粮能手、村干部带头组建合作社,农民可以通过现金、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达到集中耕种,行成大农业,提高生产效率等目的。合作社凑够400万元后,国家可以补贴600万元农机费,购买大型机械设备。

 

有个村官说他牵头组建的合作社已有5000多亩地,明年还会增加,会逐步扩充到几万亩。这样集中耕种可以使土地利用效率提高30%以上,土地拥有者不用自己参与耕作,每亩地每年可以得到400元以上的净收入。这种新的农业组织方式显然较分户承包耕种更有效率,如能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或许将成为未来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一位当地领导解释说:30年前是通过改变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现在则要通过改变生产力来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此话讲得有水准,将改革的实践上升到了理论高度。

 

一路奔波在东北辽阔的原野上,尽管黑龙江刚遭受了严重的洪灾,有些地方水还没完全退去,但对农业收成似无大碍,增产已成定局。记得有一首曾很流行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黑龙江的希望是否真的就在这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呢?一位当地领导对我说,其实,农业的希望还真不能说在田野上,在田野里所能做的只是耕种这一部分,或者说仅是整个农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真正的希望还在城镇,那里有更多的因素,政策、科技、人才、信息、加工、销售、农机、化肥、农药、资金等都要通过城镇的功能来实现,做强了在城镇的各项功能,才能完全解决农村的问题,每个环节都衔接好了,农业才真的会有希望,农民也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0230-811803.html

上一篇:MOOC---颠覆传统教育?(2013-09-26)
下一篇:塞上江南(2013-10-16)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1 檀成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